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

发布时间:2016-09-07 11:03

  本文关键词:《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据“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志》)的体例和“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的标准,《文心雕龙·諧讔》是其全书论述“有韵之文”的十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其地位近于拾遗补阙、备位足数,其文采亦远逊于《神思》、《物色》等名篇,然而,这篇在《文心》五十篇中毫不出众的短小文章,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却具有非凡的意义。 《文心雕龙·諧讔》在整理、归纳、总结先秦至魏晋的诙谐文学观念和诙谐文学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清晰地呈现出诙谐文学的发展脉络的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诙谐文学理论,这在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以后很长时期都是绝无仅有的。《文心雕龙·諧讔》是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本文以乾嘉学风为指归,力求考信征实,实事求是,追源溯流,阐幽发微,钩沉训故,析理弘义,意在深入全面、细致入微地阐述《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 第一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前代诙谐文学观念的继承。在《文心雕龙·諧讔》之前,历代存在着种种关于诙谐的文学观念,但它们零散地出现在各种典籍之中,未成系统。《文心雕龙·諧讔》是对前代诙谐文学观念的集大成式的总结和继承,它吸收前代诙谐文学观念的养分,同时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正如明代茅元仪《孙子兵诀评》所云“前《孙子》者,《孙子》不遗”一样,《文心雕龙·諧讔》在诙谐文学理论领域也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前《文心》者,《文心》不遗。”《文心雕龙·諧讔》使前代零散的诙谐文学观念首次转化为较成系统的诙谐文学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庄子·天下》“天下沉浊,不可庄语”说、《史记·滑稽列传》“谈言微中,可以解纷”说、杨雄《法言·渊骞》“应谐、不穷、正谏、秽德”说、曹丕《典论·论文》“理不胜词,杂以嘲戏”说的继承。 第二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朝苟安江左,无力克复中原,耽于江南温柔富庶之中,醉于金荷粉黛之间,上层统治者篡乱相替,易国如传舍,文人失去了崇高的政治理想,不问政事,雅好清谈,但求保全爵禄,乐于嘲戏,空戏滑稽,俳谐戏谑,遂成风气。刘勰对这种局面是持严肃批判态度的,《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就是这种批判态度的体现。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两个方面,一是《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即偏安江左、六朝金粉的政治经济局面,二是《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即“魏晋滑稽,盛相驱扇”的世风的延续。 第三章,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諧讔》进行汇校,尽可能接近真实准确的《文心雕龙·諧讔》的原貌,作为理解、阐释《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文献依据,并通过汇校,梳理出一批前人未曾提出或前人虽已提出但言之未详的文论观点,通过这些文论观点增进对于《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理解。自南朝萧齐至今,《文心雕龙·諧讔》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批脱误、错简,出现了大量异本、异文。这些版本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对《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先得到接近《文心雕龙·諧讔》原貌的真实可信的文献,才能准确把握《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本文以《文心雕龙·諧讔》的现存最古最全之刻本元至正十五年刻本为底本,以唐写本、明王惟俭《文心雕龙训故》本、明杨升庵批点曹学佺评本(即明凌云五色套印本)、明杨升庵批点梅庆生音注本(即明天启二年梅庆生第六次校定本)、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佘诲本、日本九州大学藏明本(即题“明王世贞批”本)、日本冈白驹校读本、清黄叔琳辑注本进行汇校,又参考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增订文心雕龙校注》、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钱基博《文心雕龙校读记》、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张立斋《文心雕龙考异》,同时对于各本对元至正本的校改,绝不盲从,择善而从,尽可能接近符合刘勰原笔原意的《文心雕龙諧讔》原貌,以此作为理解、阐释《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文献依据。本文通过对元至正本《文心雕龙諧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最终梳理出了一批文论观点,它们是前人未曾提出或前人虽已提出但言之未详的,这些通过汇校得出的文论观点可以增进我们对于《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理解,它们在稍后几章的详细具体的论述和阐释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体系性。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是第一个拥有比较完善、比较严密的体系的理论成果,这种体系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体系性,与西方幽默、喜剧理论的体系性,截然不同。西方幽默、喜剧理论的各种体系,都建立在逻辑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证科学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则使自己成为一个鲜活的流动的生命体,运用寄托着生命动态意蕴的、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话语和范畴——“本、体、用”等等,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来建立自己的体系,来体现诙谐文学的动态发展,形成了以心理根源论、心理外化论、文体起源论、主旨论、形式论、功能论、主旨与形式反差流弊论等为理论脉络的较为完善的体系。 第五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主干部分——对“諧”这种诙谐文学体裁的理论阐释。“諧”,是一种运用浅显的语言来适合通俗的口味,娱乐众人,引发欢笑的文体,是中国最早的诙谐文学体裁。“諧”这种文体,是春秋至魏晋的诙谐文学的主干部分和突出而成熟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諧讔》中,将“諧”这种文体放在首要地位,予以论述。因此,《文心雕龙·諧讔》对“諧”这种文学体裁的全面系统的理论阐释,在《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整个系统中,居于主干地位。这一部分将包括“諧”的心理根源论、心理外化论、文体起源论、主旨论、形式论、功能论、主旨与形式反差流弊论。 第六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附属部分——对“谬辞诋戏”之“讔”的理论阐释。“讔”,是一种通过避免正面的直白的言辞来隐藏某种意义,通过巧妙的比喻来影射暗示某种事物的文体。“讔”这种文学体裁,本来是深奥晦涩、矜庄严肃的,但它发展到后世,其中个别的“谬辞诋戏”的作品带有了诙谐色彩。《文心雕龙·諧讔》对“谬辞诋戏”之“讔”的理论阐释,在《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整个系统中,居于附属地位,其比重较轻,内容远不如论“諧”的部分丰富。因此,这一部分将只包括“谬辞诋戏”之“讔”的形式论、功能论。 第七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的自身独具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鲜明特色。《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具有不同于西方幽默、喜剧理论的鲜明特色。第一点,是主体性特色。相对于西方幽默、喜剧理论更侧重于研究客体对象的丑、笨、缺点、不协调、僵化和乖讹,《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则特别重视研究诙谐文学创作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创作主体的机智和智慧(“意生于权谲,事出于机急”),创作主体的情感(“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创作主体对智慧的语言的巧妙运用(“谲辞饰说”、“谬辞诋戏”)。第二点,是人伦特色。相对于西方理论更侧重于关注独立的个体生命,《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则特别重视研究诙谐文学创作主体所身处的复杂的人伦关系、人伦环境。 第八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后世诙谐文学理论的影响。《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是中国最早的较成系统的诙谐文学理论,沾溉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的诙谐文学理论,大都从《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中汲取养分,正如明代茅元仪《孙子兵诀评》所云“后《孙子》者,不遗《孙子》”一样,后世的诙谐文学理论也可以说大都做到了“后《文心》者,不遗《文心》”。这一部分包括,《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唐韩愈《答张籍书》、《重答张籍书》“以文为戏”说,北宋王钦若、杨億等《册府元龟·诙谐、廋词》的诙谐、廋词理论,明祝允明《戏论》“弛张互用,谐隐发懽”说,明曹学佺《文心雕龙序》“谐隐自喻,适用于时”说,明郭子章《〈谐语〉序》,明江盈科《〈敝箧集〉引》的影响。 第九章,,研究《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当代文化中的诙谐、滑稽、幽默、喜剧性的现实问题的启示。“意归义正”是《文心雕龙·諧讔》对于诙谐的价值定位。通过智慧的诙谐来发挥沟通、启发、警醒、劝诫、讽喻、谏诤的正面的社会政治功能,裨益于社会价值取向的拨正,这是《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对当代文化中的诙谐、滑稽、幽默、喜剧性的现实问题的最重要启示。 第十章,对《文心雕龙》其他四十九篇与《諧讔》篇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


  本文关键词:《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1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