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0 16:24

  本文关键词: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4年

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谢勇  

【摘要】:隐逸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源远流长,隐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黄庭坚是宋诗的代表诗人,他的作品中有部分隐逸诗和具有隐逸思想的诗歌。 绪论部分分别是黄庭坚隐逸诗及其思想研究综述、隐逸诗和隐逸思想的定义、黄庭坚隐逸诗的界定、宋前隐逸文学的概况。首先介绍关于黄庭坚隐逸诗及其思想研究的现状。然后为隐逸诗和隐逸思想下定义。隐逸思想主要是指表达避世归隐、向往山水、愿意终老于此的思想。在诗歌中表达这种思想,或者发表对于隐居、隐士的看法,又或者其中包含隐逸典故即是隐逸诗。黄庭坚的诗作中写到因厌倦仕途、喜好佛道、淡泊名利、思念亲人等而产生的隐逸思想的诗作就是隐逸诗。最后勾勒宋前隐逸文学的概况,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时代顺序简介。 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五个方面介绍黄庭坚的作品内容,分别是抒发因厌倦仕途、喜好佛道、淡泊名利、思念亲人而产生隐逸思想的作品。第二章分析黄庭坚隐逸诗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分别是以俗为雅、书卷气浓、哲理色彩和冲淡平和的语言特色。第三章从亲友及自身遭际、政治、思想、家族文化和思乡情结四个方面来论述黄庭坚隐逸诗创作的动因。第四章论述黄庭坚隐逸思想的新变,黄庭坚产生隐逸思想较早、偏于中隐、仕隐矛盾突出。第五章论述黄庭坚隐逸诗及思想对宋诗发展的推动和转型的影响以及对后代文人的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义敢;黄庭坚思想发展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2 刘长东;论杜甫的隐逸思想[J];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03期

3 何尊沛;论宋代隐逸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莫砺锋;宋诗三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蒋方;;痴儿、青眼及白鸥——黄庭坚《登快阁》诗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03期

6 朱安群;黄庭坚是宋诗风范的主要体现者[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7 邱美琼;曾春英;;洪州分宁黄氏家族的文化转型及其构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吕铁元;;士大夫的隐逸心态对北宋书风的影响[J];中国书画;2009年08期

9 程千帆;周勋初;巩本栋;;北宋党争与文学[J];文献;1991年04期

10 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海燕;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刘嘉伟;丛国巍;;廼贤诗歌意象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9 彭邦本;;禹韵羌风:上古岷江流域的水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8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义敢;黄庭坚思想发展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2 李红霞;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马丽娜;;黄庭坚的诗学主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陈忻;黄庭坚诗学观中的理学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邱美琼;;承传与转折:方回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龙延;黄庭坚早期禅学源流论考——以典故为中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祝振玉;黄山谷与洪州禅——黄庭坚禅学源流述略[J];楚雄师专学报;1991年04期

8 许总;论宋代的理学、禅学与诗学[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黄宝华;论黄庭坚儒、佛、道合一的思想特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10 石艺;迁客骚人 儋州宜州——苏、黄晚年贬谪心态与文学创作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良君;初唐的田园隐逸诗[J];东疆学刊;1990年Z1期

2 王素美;论吴澄的隐逸心态及其隐逸诗[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王桂波;暖融融的田园之风 冷寂寂的山林之气——试论陶渊明与王维隐逸诗创作之心态差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4 胡遂;晚唐山林隐逸诗派师友承传关系略考[J];湖南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5 郭荣梅;;略论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及隐逸诗[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常为群;论沈约的隐逸诗与游仙诗[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的情感表现[J];晋阳学刊;2009年06期

8 霍建波;;论隐逸诗的美学风格[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唐登高;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10 王凤霞;从栖迟山林到避世金马门——汉代隐逸诗的文化取向[J];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达海军;;船山诗歌题材及其分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2 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N];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高智;六朝隐逸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红;喧嚣中的静谧——五代隐逸诗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春燕;《诗经》中的隐逸者和隐逸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晶;方干隐逸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谢勇;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高艳芳;唐末士人隐逸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海涛;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殷晓光;“咸通十哲”隐逸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漆娟;论汉魏六朝隐逸诗[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蒋宁宁;中国古代画论“隐”观念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10 方海燕;姚合与佛教[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3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3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2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