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土改”暴力的第三种写法——方方长篇小说《软埋》阐释
本文关键词:反思“土改”暴力的第三种写法——方方长篇小说《软埋》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生死疲劳 《古船》 残酷性 思想意义 隋抱朴 祖父在父亲心中 新写实主义小说 莫言 人性本质 持久性
【摘要】:《软埋》是继《古船》和《生死疲劳》之后,又一部深刻反思"土改"暴力的小说。反思"土改"暴力,三部小说各有思考和侧重,表现为三种写法。《古船》通过受害者自觉负罪赎罪的忏悔,达到制止暴力进而消除仇恨的蔓延与复活;《生死疲劳》以受害者被迫承受畜道的磨难而逐渐消除仇恨;《软埋》不再纠缠如何消除暴力引发的仇恨问题,而是通过遗忘埋葬历史,防止它通过记忆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继续造成伤害。其思想意义有三:一是揭示了"土改"暴力的残酷性、持久性和遗传性;二是不仅记录了丁子桃们的生存经验,也是我们的自画像;三是虽然写的是遗忘的故事,却告诉读者如何拒绝遗忘。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5
【正文快照】: 方方在《人民文学》2016年第2期发表的长篇小说《软埋》,注定要成为一部好看、耐看却难以评说的小说。难以评说,一是因为它在直击“土改”暴力之时,一不小心也会灼伤读者;二是作品阐发的生存伦理,即主要人物的生存观念有违一些人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一切均源于方方回到历史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思和;;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燕;周鹏;;土改叙事的新维度——评方方长篇小说《软埋》[J];扬子江评论;2017年01期
2 汪亚琴;;重复与对立:方方《软埋》的边缘历史叙事策略[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3 郜元宝;;“重大题材”再议[J];文艺争鸣;2016年09期
4 刘卫东;;孙犁1950年代对“农村题材”的批评——以《论农村题材》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05期
5 张凤燕;;延宕书写中的意识自觉——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斗争会场面描写[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6 阎浩岗;;丁玲土改叙事与新时期以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程娟娟;;土改叙事与土改叙事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黄勇;;土改和右派:关于当代历史的写作[J];粤海风;2014年03期
9 尤冬克;;解放区土改叙事中的“土”与“改”——以丁玲、赵树理小说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10 韩福国;宋道雷;;“穷根”与“翻身”:第二次乡村变革后的精英再生产机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奎松;;关于战后中共和平土改的尝试与可能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黄勇;;“历史”的介入与还原——论尤凤伟的土改小说写作[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颖;;人人都在什么力量的支配下——读《生死疲劳》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2 李南;;生死疲劳不应贪著 六道轮回无为涅i谩臃鸾探嵌嚷邸渡榔@汀穂J];名作欣赏;2013年03期
3 ;简论《生死疲劳》[J];现代语文;2006年05期
4 李敬泽;;“大我”与“大声”——《生死疲劳》笔记之一[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5 肖宇;;《生死疲劳》:世纪乡土风云的东方式展现[J];理论与创作;2006年03期
6 邵燕君;师力斌;朱晓科;李浩;李云雷;;直言《生死疲劳》[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毕光明;;《生死疲劳》:对历史的深度把握[J];小说评论;2006年05期
8 徐红妍;;《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石若英;;论《生死疲劳》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妙羡;;翻译伦理下探究《生死疲劳》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李丹;;一出庸俗的惨剧——长篇小说《蛙》批判[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子宏;《生死疲劳》的阅读疲劳[N];桂林日报;2006年
2 杨继渊;浓墨重彩再现中国半个世纪乡村史[N];云南日报;2013年
3 李浩;惊讶和热情:我看《生死疲劳》[N];北京日报;2006年
4 李敬泽;“大声”:再见长河落日[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夏一璞;女性解放中的生死疲劳[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胡子宏;最深切的感受:疲劳[N];兰州日报;2006年
7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后泡沫时代,酒企的“生死疲劳”[N];华夏酒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1136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3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