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谥号_《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白居易创作心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3年
白居易创作心态研究
曹磊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心态研究渐成文学研究的新角度。其虽属历史研究范畴,但特有的心理学成分却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大家以此切入,条分缕析,为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范式。研究范畴上,主要分为个体心态研究和群体心态研究;研究方法上,则有文本分析法、文化学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学者们或主要采纳一种,或三者综合运用,结合传统的心理分析法,在个体和群体心理研究上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比较著名者有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张毅《潇洒与敬畏——中国士人的处世心态》,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等,相关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近年来,随着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学科化和多角度化,白居易的心态研究也渐成热点。如《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池万兴、刘怀荣著)、《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吴在庆著);一些白居易传记中也有论述;论文也不少涉及,如蹇长春《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白居易的“中隐”观念及其影响》、赵荣蔚《论白居易后期闲适诗歌的创作心态》、朱晓蓉、吴在庆《王维、白居易诗风心理甄辨——从调理性情到调和人生的变调》、吴在庆、李菁《唐代文士贬谪途中的生活与心态述论》、宋继栋《白居易后期创作心态研究》等,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的只是一笔带过,有的只是阶段论及,总归是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其一生的创作心态很少有整体而细致的介绍,故而让人难免有缺憾感。因此,本文拟从白居易的思想入手,将其一生的思想大致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并结合诗人的思想信仰、身世遭际、亲情友情、政治环境及同时期相关士人的生平与心态的比较,以其诗文为基点和佐证,将三个时期内不同思想支配下的创作心态全面地展现出来。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综合文化分析与历史分析的观点,结合一定的心理和思想分析,力图真实、客观地展现白居易的心态。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白居易一生的思想作一个界定,梳理出其思想的大致分野,以此来研究其思想支配下的各阶段心态面貌。第二章论述其前期思想支配下的心态特征,,即积极进取、辅弼苍生为主的用世心态。一方面这种心态的形成与其家世与身世经历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文学思想和创作及仕宦表现传达出来。第三章分析其中期思想阶段的委顺自适但又壮气未消的矛盾挣扎心态。这种心态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此时诗歌创作主题的变化,另一表现是释道思想与儒道激荡下的心有不甘和灵魂挣扎。第四章叙述诗人后期的心态,即执两用中、心如止水的闲适苦闷心态。这又从“中隐”心态的成型与闲适旷达中的无奈与痛苦看出来。第五章着重介绍白居易创作心态的独特性及其影响,以同期相关士人在沉郁顿挫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特视角,归并出白氏心态的独特性,也权作是一个宏观的关照和总结。希冀以上努力能够对白居易的诗文和思想研究有所帮助,并对其心态领域的研究有些许的开拓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煜;;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目的、原型等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戚文卿;文章憎命达——作家创作心理探索[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4 陈明;;儒道互补人格结构的可能、必然与完成——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学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5 刘国盈;韩愈和白居易交游考[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6 多洛肯;白居易的崇佛与俗乐[J];昌吉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7 顾学颉;;白居易思想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02期
8 严杰;入仕求禄与退隐──浅议白居易的出处进退[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2期
9 吴在庆,李菁;唐代文士贬谪途中的生活与心态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罗萍;白居易与道教[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继栋;白居易后期创作心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洛中;脱弃陈骸 自标灵彩——谈《聊斋志异》中的果报小说[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王光福;;蒲松龄《古镜行》诗考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3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宋翔宇;王锡渭;;从《聊斋志异》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的围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6 林阳地;谭勇;;离愁别绪歌千载断肠声里唱《阳关》——琴曲《阳关三叠》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7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严春华;;从碑志文看中唐时期的私学与家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屈直敏;;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8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白茹冰;;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与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艳艳;慈波;;岑毓英奏折所反映的越南社会景象[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杰;入仕求禄与退隐──浅议白居易的出处进退[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2期
2 陈允吉;说李贺《秦王饮酒》中的“狞”——兼谈李贺的美感趣味和心理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3 李寅生;;略论白居易山水诗的淡美风格[J];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04期
4 刘艳萍;白居易咏史诗的个性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5 程家明;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淮论坛;1991年06期
6 胡如雷;;唐代牛李党争研究[J];历史研究;1979年06期
7 张光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J];齐鲁学刊;1996年04期
8 张安祖;论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J];求是学刊;1996年01期
9 尹富;白居易思想转变之再探讨[J];求索;2004年01期
10 杜学霞;;在三种言说立场之间——白居易思想转变的心理和文化阐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峰秀;浅谈李贺的创作心态及诗歌意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朱燕,段国华;关汉卿与他笔下的“辣妹”群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勾利军;略论《长恨歌》的主题转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潘称意;焦虑与冷漠——论贾平凹的创作心态[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5 黄洽;蒲松龄创作心态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6 任环;;张说贬谪时期创作心态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7 王双;;司马迁功名心态简论[J];名作欣赏;2007年06期
8 陈磊;;元好问遗民诗词创作心态考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9期
9 吴小洪;;重读《琵琶行》——兼析白居易江洲时期的心态[J];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艳;;唐代女诗人的创作心态[J];文史知识;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满仓;;“逐日”的旅程——老舍解放后创作心态透视[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高春丽;;试述文学巨匠施耐庵的创作心态[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3 宗明华;;庄子与魏晋文人的独立人格意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樊洛平;;女性心灵的诠释——席慕蓉的创作心态情感方式[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王真;;源于生活 低于生活[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6 李宝群;;当代中国话剧的一大困境[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7 苏朗;;漫林叽语[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8 侯勇;;去尝试各种各样的角色[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9 张建栋;;为表演职业去努力奋斗[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10 王利锁;;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游仙描写与建安游仙诗模式风格的差异[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晓倩;[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刘宗超;[N];美术报;2005年
3 李春喜;[N];文艺报;2006年
4 何镇邦;[N];文艺报;2006年
5 水美;[N];山西日报;2009年
6 雷子明;[N];音乐周报;2006年
7 雪梅;[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彭金山;[N];文艺报;2006年
9 高云雷;[N];文艺报;2004年
10 云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作良;两宋宗室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计红芳;跨界书写[D];苏州大学;2006年
3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4 杨艳华;清代入台学官及其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詹丽;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丹丹;“80后”青春主题写作的文化现象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艾璘;论五四闺阁派作家创作心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晓宁;周密词创作心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苑晓丽;刘醒龙小说创作心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洁;贾平凹小说创作心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丽莉;论张恨水的创作心态及小说的美学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宝玉;论王蒙小说创作心态的转型及其演变[D];扬州大学;2012年
8 李从云;格非创作心态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9 吴昌友;论张恨水的创作心态与其通俗小说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旋;元稹江陵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白居易创作心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