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才子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中妒妇悍妻形象的文化意蕴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04年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才子形象研究
杨晓静
【摘要】:崛起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前所未有且影响较大的小说流派。该流派小说不仅在文体上呈现为共同的结构模式,在思想内容上也共同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才子”作为该流派小说所着力塑造的一类形象,已成为突出的文化与文学现象。他们植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中,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理想,折射出时代人文风貌。通过对这类形象形成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末清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人生价值观与爱情婚姻观、吴越地域环境以及人文传统对当时文人及文学的影响等与文学发展、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或理论质素。 论文分三节: 第一节主要从容貌、才华、品行、科举态度、爱情婚姻观等方面概括才子形象的基本特征,并作具体的描述说明。指出才子形象特征的主要内容是:容貌俊秀、才调卓异,性格耿介忠正,处世率性洒脱,科举态度亦依亦违,婚爱观超逸世俗。 第二节分析才子形象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才子形象的溯源、梳理以及对比,说明才子形象在才华、容貌等方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个性、科举态度、婚爱观等方面具有时代的创新性。揭示出才子形象既脱离不了历史传统的根,又具有明末清初时代的新特点。 第三节讨论才子形象的社会文化成因。认为才子形象是明末清初商业繁荣与民主意识萌发在文学上的折射,其形成受到当时社会动荡与政治文化高压的影响。明末个性解放与尚情思潮的惯性与清初理学回归与实学思潮的高涨是才子形象形成的文化背景。同时,才子形象的形成受到吴越地域文化的滋养,主要表现为清灵秀美自然环境的浸润,重乐尚和人文传统与刚柔相济民族性格的培育。在才子形象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两方面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历史传统的楷模与当时士人风貌的仪范,二是小说家的地位与心态。 结语揭示以上描述说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特定规律或理论质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7.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苑;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D];复旦大学;2007年
2 刘明坤;李涵秋小说论稿[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雅芳;中国通俗小说中“佳人”形象的嬗变[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2 刘瑞红;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女强男弱”现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娟;《聊斋》男性角色弱化现象析[J];蒲松龄研究;2003年03期
2 盛志梅;男权世界的艺术写照──《聊斋志异》婚恋小说初探[J];蒲松龄研究;1999年02期
3 陈静;鸳鸯蝴蝶派与言情小说模式的现代性流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刘坎龙;“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才子佳人小说系列研究之五[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蒋益;言情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嬗变[J];船山学刊;2000年04期
6 薛海燕;论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8 伍联群;浅谈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心理成因[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9 邱江宁;;天花藏主人为女性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文革红;;“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梁爱民;小说观念与文化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齐浚;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伍大福;李涵秋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明杂剧中的女性天地[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石小清;论《醒世姻缘传》中的叛逆女性形象[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锦;从唐人婚恋小说看文士心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传军;刘鹗与《老残游记》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陈静;张恨水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爽;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敏;辛亥革命前后家庭小说“世情”模式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董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媛婷;从“三言”看冯梦龙思想的复杂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郅莹;晚清小说的现代性特征[D];西北大学;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振国;;清末民初李涵秋文言小说综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雪莲;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黄诚;民初扬州小说家群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孙芳;小说中的“五四”书写研究(1919-1949)[D];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甘露;论《广陵潮》与李涵秋的市民倾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玫;鸳鸯蝴蝶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楚艳鸽;《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中妒妇悍妻形象的文化意蕴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剑云;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的真、善、美比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2 宋常立;;试论《好逑传》[J];明清小说研究;1985年02期
3 杨明品;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初始动因[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5期
4 卢兴基;;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清代人情小说论之一[J];阴山学刊;1988年02期
5 朱成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刍议[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6 任明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7 蒋苏苓;试论才子佳人小说在人情小说发展中的作用[J];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05期
8 刘坎龙;“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说文化透视之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9 谢真元;才子佳人模式及其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04期
10 王洪岳;;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收获——读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施晔;;向恺然留东系列小说的日本镜像[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杜志军;;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风格为考察中心[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栾梅健;;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晓冬;;明清小说中的私塾教师[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兴德;;封建社会末期“盛世”的“怪胎”——就全面辨证地看宝玉的艺术形象问题(之一)[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的几个问题[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江宁;[N];光明日报;2004年
2 刘永丽;[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邱江宁;[N];光明日报;2005年
4 吴兆路;[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明华;[N];文艺报;2006年
6 王平;[N];光明日报;2005年
7 栾梅健;[N];文艺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范树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9 老土;[N];检察日报;2010年
10 王德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梁苑;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D];复旦大学;2007年
3 董定一;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5 仇昉;近代狭邪小说艺术史论[D];扬州大学;2008年
6 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张永葳;稗史文心[D];浙江大学;2008年
8 蔡亚平;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史元明;“革命+恋爱”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才子佳人小说团圆结局新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田希寅;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与情[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筱瑞;论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D];青岛大学;2010年
4 刘善庆;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文化意义[D];浙江大学;2010年
5 唐江涛;才子佳人小说题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薛淑元;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情节微观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侯星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小人”形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瑜;诗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蒲明晴;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许传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四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中妒妇悍妻形象的文化意蕴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