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

发布时间:2015-01-18 10:50

 

【摘要】 根据2013年资料调查,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人口的比例上约占21.9%①,这些海外华人,他们在国籍身份上虽是马来西亚国民,但是其文化背景却是中国。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至今保留着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具有中国海外“文化遗产”的特性,这是不置可否的。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坚持保留这些传统?他们又是如何保留并发扬这些传统?同时,这些文化传统又是靠什么途径和媒介被传承下来?并对他们的生活以及伦理价值观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人作为一个马来西亚华人,拟探讨以上问题以促进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以“文学经典”作为探讨以上问题的切入点,主要的原因是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文学的价值通过文学的教诲功能体现,文学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学经典之所以会流传到马来西亚,其价值主要在于道德教诲功能。中国的文化传统曾经在中古时期辉煌一时,并在亚洲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除了马来西亚之外,对中国文化接受的国家还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在传承以及接受上大多也是透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和解读,但是唯独马来西亚的华人却保留了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文学经典透过“人”这个媒介流传到马来西亚,而这些文学的经典性恰恰正是其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文学经典”不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文化史上也是不可被忽略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可以为以上的问题找到原因和答案。这些文学经典的流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伦理流传”,因为马来西亚华人对这些文学的接受主要是其伦理价值,这些价值不但深入血脉,代代流传,同时反映在他们日常的伦理价值观和思想行为上,代代相传,对他们的人生起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拟对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流传与影响做一个系统研究,结合分析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来探讨流传与影响的状况。首先界定中国文学经典的范围以及书目,梳理中国与西方对“经典”的不同理解,进而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文学经典的概念。探讨其传播到马来西亚的背景渊源以及伦理环境,并结合客观环境做调查和资料收集,接着探讨其传播的媒介与途径以及影响。探讨马来西亚华人是如何推广这些经典以达到流传和教育作用,并说明他们是透过阅读这些作品来维系家族的情感、舒解原乡情怀、文化情结以及建立个人的伦理价值系统。马来西亚华人为什么选择这些中国文学经典,其对整个民族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关键是要解决中国文学经典在亚洲的复兴与回归的实质,最后从比较与借鉴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经典具有伦理价值的显著特征,归纳其在马来西亚,甚至与整个亚洲的社会人文发展中的积极意义。本论文分六章来论述有关问题,另外还加上前后的导论和结语。导论主要论述本选题的现实意义,并简要回顾了中国境内与境外外对于东南亚华人、马来西亚华人以及中马关系与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特别就近年来国内对与东南亚华人以及马来西亚华人的研究作出梳理,并发现目前国内尚且没有文学经典与马来西亚的关系系统研究,有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文本流传以及文化交流研究。另外,一些关于儒家思想对马来西亚的影响研究则多数集中在社会学、经济学和现代化方面,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的系统研究几近没有,此外,文献综述也对马来西亚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分析以及指出目前仍存在的部分问题。本文的研究特色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提出文学的伦理本质观念,说明中国文学经典以“伦理”为本的特色被马来西亚华人传播与接受,并与实际的伦理环境结合产生出一套更适合当地华人生存所需以及遵从的伦理规范,使中国文化传统透过文学作为载体在马来西亚得以转化和再生。第一章旨在分析“文学经典化”的伦理过程。探讨“文学”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中变成“经典”,并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被接受与传承,渐而转化成人们的伦理价值观与行为思想,本章旨在证明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正是使其成为经典的主要条件。透过阐释“经典”与“文学”的关系,梳理出中西方对“经典”的不同理解,以及分析“文学经典”之定义。证明中国文学经典在漫长的岁月中流传到马来西亚,并成为马来西亚早期移民以及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裔终身学习的智慧来源,他们接受这些经典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伦理接受的过程,他们把文史哲不分家的中国文学经典作为立身处世的伦理典范,恰恰就是接受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第二章主要梳理中马文化交流的历史和伦理背景来探讨“文学经典”得以在马来西亚传播保留的具体条件。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是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伦理纽带,从中马关系建交的历史渊源到近现代;二是从马来西亚华人身份的转变谈起,分析因环境和环境因素而不得不转变的“伦理身份”问题,其血脉中深沉的文化价值系统却依然是“中国”的,这些价值系统透过对中国文学经典的研读而被保留,从而起到“寻根”与“安身立命”的作用以及探讨“马华文化”的特殊性、;三是从马华社会的移民文化去分析马来西亚华人如何在“归化”与“同化”间作出伦理选择,并在“传承”“创新”“超越”的发展形态上,复兴出一套在地的与儒释道合一的道德价值系统。第三章主要从移民的文化交流、华夏家园意识和身份的伦理传统来分析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再生的条件与动力。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甚至是整个东南亚国家的传播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备了传播的环境与土壤以及再生的条件与动力。华侨华人人口的分布成了传播的必备条件之一,换句话说,文学经典的传播与中国人民侨居国外的历史过程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文学经典透过“人”作为媒介,因着环境的需要而不断被接受与转化,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发展出另一套更适合当地的伦理价值。马来西亚境内流传的文学经典主要靠早期的移民,由于对于自我身份的眷恋以及家园意识的坚持,在华人社会和群体之间,透过阅读和推广中国文学经典来保留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同时也透过这些经典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积淀,作为自己行为的规范,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因此这些文学经典不但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四章在马来西亚所传播的文学经典很多,从儿童启蒙读物到学校课程设置,以及民间各类机构,人们对中国文学经典都不是陌生的,尤其是对于儒学的研究与应用,其影响层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本章主要运用传播学和流传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梳理出文学经典流传的类型,探讨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认为有必要传播中国文化?他们又是透过哪些文学经典来吸收与学习的?这些文学作品为什么被认为是经典的?这些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是什么?他们从中吸收又转化成什么?并将之分类成:一、儒家文集;二、经典文选;三、古典小说;四、童蒙读物四大类进行分析与阐述这些经典在马来西亚流传的层面和现象。中国文学经典的沿袭作用就是帮助马来西亚华人解开身份的困惑,找到一种处世为人的伦理准则。对每一个马来西亚华人而言,阅读文学经典成为每一个人教养的一部分,是修身养性的途径之一,也是伦理道德教化的文本教材,马来西亚华人是通过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阅读来进行自我的伦理教化,他们认为那些传统经典中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灌溉和滋养着心灵,使人们有涵养与情趣,而且经典中的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予指引,是一个人追求幸福的必备条件之一。第五章探讨文学经典的传播媒介,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来探讨,包括学校、华人社团与报业、民间信仰团体以及同乡会馆组织等,主要是解决这些文学经典是靠什么途径和媒介被流传与接受转化的问题。首先是学校教育与课程设置,结合课程编辑的调查与统计,另外是社会组织和学术研究会,包括华人社团与报业、民间信仰团体以及同乡会馆组织等。从报章杂志以及一些社团如华人文化协会、华社资料中心、孔学研究会、朱熹学术研究会、孝恩园儒学研究所等不时举办各种有关中国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国际研讨会等来归纳整理出文学经典在地的传播方式。第六章重点研究放在探讨中国文学经典所承载的伦理价值体现。结合传播学的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同时也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法(field work)、实地参与考察法、全面考察法以及比较法。从马来西亚华人的衣、食、住、行等家庭教育到社会集体意识来说明影响的深远。这个部分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说明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民间信仰、传统节庆和文化艺术。论文的结论在对前面各部分观点的总体归纳基础上,再次评价中国文学经典的价值。归纳出三种内涵:一、从中国传统到马华传统;二、中国文学经典的价值确认;三、中国文学传统的再生。主要证明只有回到中国文学经典,才能找到亚洲的文化特色,并立足于世界的舞台。透过中国文学经典的流传,马来西亚华人在解读以及吸收的过程在无形中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文学经典的接受其实是“伦理接受”,并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伦理价值观。说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着独特的生命历程的。“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在其本质上的“伦理特性”和“道德教诲”功能。中国文学经典具有永恒性的经典价值和生命力,其伦理价值和道德教诲功能不但值得我们去挖掘,同时更要把这些“文学经典”推广传播到世界各国。以及说明文学对于社会发展以及人文发展的重要性,要走向复兴之路,唯有回到文学经典。笔者以为,研究与发扬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伦理价值,不仅能够提升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美德,同时更能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来回望和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会产生积极面。本文以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接受为依据和考察,再一次证明文学的道德教诲功能,同时也希望借此让这些文学经典的精髓能够更被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 文学; 经典; 马来西亚; 伦理; 
 

引论

一、选题的缘起
1.问题的提出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道路,而且独特,其发展不但自马来西亚半岛马六甲王朝成立以来不断受到周边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影响,同时,根据记载,早年马来半岛的商业活动就已经跟中国大陆有所往来,后经葡萄牙、荷兰的入侵与占领、英国殖民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年八个月被日本统治等,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是在这些过程中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作为马来西亚第二大人口的华人,其文化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主流文化之一,在国家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如政治、经济、教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性。19世纪的移民浪潮时期,许多中国大陆尤其沿海一带的城市人民大量以各种方法移居马来西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为止,马来西亚华人所保留的中华传统文化相当完整,因此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保留与发扬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海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探讨与深入了解,同时也更值得我们去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播与保留,以及其传播途径和方法,如何把这些珍贵的文化传统转化成海外的文化遗产。事实上,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发展除了受到世界潮流以及母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外,实际上又与马来西亚的伦理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交错复杂的关系。
......

二、文献综述
1.中国境内研究现状
1.1 汉学与中国文学经典
在东南亚从史书记载看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最早,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各国影响也最早,但一直以来,各方学者都比较专注在研究政治、经济层面,至于文学文化方面,则有2000年由梁立基和李谋两位教授主编的《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由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为“东方文化集成”中的一种。该书主要分成四章论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学、西方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的关系。该书主要是以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为切入点来证明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对东南亚的影响,它虽然只是做了框架式的初步研究与整理,把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典型比较文学研究。后来还有季羡林主编的《东方文学史》以及以文华主编的《现代东方文学史》,这两本书基本上也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为研究视角又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观点。尽管如此,中国对与东南亚各国的影响还是有许多空白之处需要研究,尤其是对东南亚华人各方面影响的系统研究还是少之又少。至于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流传研究,专著有很多,其中比较直接的相关著作主要是饶冗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1999),黄万华著《传统在海外中华文化传统和海外华人文学》(2006)、杨万秀,罗晃潮著《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1998),另外还有相关的专著如梁英明的《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杨保筠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1997)。
..........

第二章中马文化交流的伦理背景第一节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伦理纽带

1.1中国与马来半岛的历史渊源
中马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渊远流长,为中华文化传统提供了传承与复兴的土壤,这些传统价值尽管在本土中国已经渐渐流逝,但是却能很好地被海外华人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不断被酝醋与复兴。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中国人民移居海外。只是由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情况不同,中国人民侨居国外的原因、规模和性质不同罢了,因此中国人民侨居国外的历史可以说非常久远。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中国公民,依据中国历史分期,把华侨历史纳入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反映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这里说的“文化”,用的是“大文化”概念;指的是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包括了人的“外显”和“内隐”的生存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化,它应该涵盖三个体系,即器物、制度和观念三种,或者称为技术体系、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前两者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上的各种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诸多习俗等人类的生存行为,后者包括意识形态中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人的许多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代代相传、薪火不绝,是借助于符号的使用而被学习、被传授的。?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久远,早在史前以及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政治、贸易、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王国建国时代就已经跟中国关系密切,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动了更多地文化交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文学经典被带到马来西亚并在那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1.2中马建交与文化交流
1949年,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马来亚与刚成立的新中国还未建立外交关系。1948年,在英国统治下的马来亚成立为“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语:Persekutuan Tanah Me、英语:Federation of Malaya) , 1957年,马来西亚正式股离英国而独立,到了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改为“马来西亚联邦” ,尽管中马双方未正式建立邦交,但两国之间的民间贸易可以追溯到明朝以前,多年来,双方一直进行着频繁的商业往来。1970年9月,马来西亚首相敦阿卜杜勒拉扎克(Tun Abdullah Razak )上任后,表明马来西亚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当时中国正推行著名的兵兵外交,寻求重返国际舞台。在双方的共同意愿之下,于是两国步上建交前的前奏阶段。“1971年5月,马来西亚才第一次派出以国家贸易公司董事长东古.拉查利?宾?哈姆扎(Tan Sri Tengku Razaleigh Bin Tengku Mohd Hamzah)④为团长的马来西亚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访问期间,两国就某些商品的直接贸易达成了协议。接着,马来西亚兵兵球队应邀访问了中国。马来西亚的一些工商企业家应邀参加了广州出口商品交易 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语:Persekutuan Tanah Melayu、英语:Federation of Malaya)成立于 1948 年 1 月 31日,由11州一9个马来州属与海峡殖民地的槟城及马六甲所组成。此前,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英国殖民政府尝试把这11州合并为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一个在英国国王统领下的英国皇家殖民地。
...........

第三章中国文学经典再生的条件.........48
第一节移民与文化交流.........48
第二节华夏家园意识.........50
第三节移民身份与伦理传统.........51
第四章文学经典流传的形态.........54
第一节儒家文集.........54
第二节经典文选.........60
第三节古典小说.........65
第五章文学经典的传播媒介.........71
第一节华文学校.........71
第二节华人社团与报业.........77
第三节华人宗祠与宗教团体.........82

第六章文学经典再生的伦理土壤

第一节民间信仰
所谓“伦理”是一个社会在特定时空所形成的道德秩序,是维系这种秩序的被接受和被认同的各种规范,也可以说是集体的意识体现,被社会特定的群体所认同并遵守的风俗习惯。中国文学经典经"人”的流动被带到马来西亚,并在当地发生了伦理转化的作用,使到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学因子。"他们的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但因时地之差异,又深具在地特色,呈现了有别于原乡的文化。除了属于大传统文化的文教发展较为马来西亚华社注意,另有伴随移民南来的民间信仰、生活礼俗和表演艺术,亦是华人文化领域内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块。”  “马来西亚华人所信奉的宗教立基于中国的传统宗教,但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而发生了一些变异。在特定的时空交汇点,既保留了浓厚的故乡、故土宗教文化的色彩,又吸纳兼容了其他民族宗教文化的某些成分,最终形成了以民间信仰、儒释道为主体,与其它异域宗教多元并存的格局。”②加上中国文学经典的内容涵盖文、史、哲,多集中在道德和礼教习俗方面,给人们提供了道德教育和礼教的“典范”作用,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在接受、传播与复兴的过程中,主要的并不在于这些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在于其伦理价值。长期以来,这些伦理价值己经转化成民间信仰、传统节庆以及文化艺术等,形成多元格局,并成为维系马华社会的纽带和慰藉华人心灵的精神力量。这些价值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道德教诲作用,成为人们的道德思想以及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以下探讨中国文学经典伦理转化的三大部分,即民间信仰、传统节庆以及文化艺术。
.........

结语
马来西亚地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流要冲,致使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不可能不受外来文化的多元冲击和影响。加上马来西亚的建国背景前后经历过葡萄牙、荷兰、日本、英国等殖民,多元民族的组成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形成了马来西亚社会在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性本质。由于中国与马来西亚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经由中国文学经典的传播,对马来西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的存在,更成为中国思想道德传播的主体,最终使其马来西亚化,成为马来西亚核心价值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到20世纪初(1901年)马来西亚华人人数已由19世纪初(1803年)的几千人增加到374656人。马来半岛的华人为使华人移民不至于丧失中国的文化传统,经常定期在庙宇举行演讲会。“到1895年,这场运动业已扩展到马六甲、棋榔崎和吉隆坡。演讲会的基本内容为`十六圣训',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例如三从四德、崇祖、守礼、节检遵法、重农轻商、睦邻及存天理灭人欲等。虽然这些祖训都是封建王朝为在思想上统治中国而制定的,但大多数仍旧适应于海外华人社会。忠诚、孝悌、守礼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儒家的道德观,而且所有的中国人都以此为道德规范。”
.........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  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J]. 文艺研究2013(05)
[2] 张英进,林源.  从反文典到后文典时期的超文典:作为文本和神话的张爱玲[J]. 当代作家评论2012(06)
[3] 廖文辉.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机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4] 陈俊林.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贡献[J]. 东南亚纵横2012(05)
[5] 卢萍,宁霁.  中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与推广的新思考[J]. 文教资料2012(13)
[6] 秦艳峰,喻常森.  20世纪70年代中马建交的背景与意义[J]. 东南亚研究2011(04)
[7] 叶俊杰.  马来西亚华文课程大纲与华文教材的编写[J].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01)
[8] 王焕芝,洪明.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趋势[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9] 刘正伟,庄慧琳.  马来西亚华文名句精华教学探析[J]. 中学语文教学2011(06)
[10] 王焕芝.  文化民族主义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本文编号:11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c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