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悲愿菩提精舍微店_《延边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延边大学》 2013年
朝鲜审美情感“恨”研究
富天娇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被称为“朝鲜人最为基础的、最为根本的情绪”的“恨[(?),han]”。然而“恨”的概念至今都未能得到明确的界定。“恨”仍然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论题和继续有待阐明的课题。 研究者们虽然未能对“恨”的确切意义达成共识,但是普遍认为“恨”并非由单一因素组成的美学范畴,它是由“悲哀”、“怨恨”、“悔恨”、“感伤”、“忧郁”等多种情感因素组成的复合型美学范畴。不同的研究者所研究的视角、关注的焦点等各不相同,于是很难就“恨”的概念范畴达成一致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可以相对全面地对“恨”的概念范畴加以界定?“恨”是一个包含多种情感元素的复合、多元的美学范畴,笔者也同意这一结论。但是笔者同时认为,“恨”所包含的多种情感因素中有一个核心,即最为基本的情感因素。那就是“悲”。 人的基本情感类型可以划分为“悲”和“喜”两大类。所谓“喜怒哀乐”,其基本情感因素也是“悲”和“喜”。而“恨”归根结底应该划归到“悲”的范畴之中。上述“悲哀”、“怨恨”、“悔恨”、“感伤”等“恨”中所包含的种种情感因素中,“悲哀”正是其核心。没有“悲哀”,“恨”也无从谈起。因为“恨”的情感,其起因是生离死别、挫折与失败、丧失与没落等人生当中负面的遭遇。因此,“悲”才是“恨”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情感因素。 归根结底,“恨”是一种以“悲”或“悲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范畴。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恨”,体现了朝鲜文学艺术传统中对人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苦难与挫折等悲剧性遭遇的审美把握。“恨”可以说是朝鲜传统“悲剧意识”的精华之体现。因此,笔者试图从阐释朝鲜文学的“悲剧意识”入手,综合运用社会历史批评、阐释学等文学研究方法及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在朝鲜古典诗歌和小说等文本中发现和提纯“恨”的概念范畴,进而阐明其作为东亚悲剧美学范畴的实体和意义。 本论文共分为6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中通过对悲剧及相关范畴的分析,梳理和确立了“悲剧意识”、“悲剧精神”等悲剧美学概念。“悲剧意识”是一种感性直观的人类普遍具有的以悲为基调的情绪或意识;“悲剧精神”是由文学艺术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体裁,在强烈的理性精神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与激情进发。 第三部分中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恨”的情感结构和心理结构。从情感结构而言,“虮恨”是由抱怨与自责、悔恨与希望等相互对立的情感因素组成。从心理结构而言,“恨”就是主体面对(爱人等)丧失、失败或挫折等不利局面时的心理反应——为摆脱或降低这一心理反应所带来的痛苦而采取的“·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第四部分中分析了朝鲜古代神话传说、古代诗歌、古代小说、现代诗歌等文本中“恨”的表现。“恨”并非完全显性地存在于文本之中。在不少文本中,“恨”是以内在情感逻辑的方式隐性地存在于文本之中。但是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都能够清晰地发现“恨”作为朝鲜文学中独特情感的存在。 第五部分中从诗学阐释学的角度,通过思想根源、社会背景的角度比较了朝鲜的“恨”与中国的“怨”、日本的“哀(ぁゎれ)”。“恨”、“怨”、“哀”同为东亚的悲剧美学范畴,都以悲感作为核心因素,同时也存在差异。 第六部分中从中西方比较诗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意识在东西方美学中的共同点和相异点,进而阐明了“恨”作为东方悲剧意识的价值和意义。西方悲剧美学以模仿论作为核心,而东方悲剧美学以感物说作为核心。“恨”强调自然万物给主体带来的感受,因此没能形成西方悲剧那样的表达方式,而像是广漠夜空中的繁星,以各种不同文学形态,若隐若现地放射自己的光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12.0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哲俊;《源氏物语》的诗化悲剧体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谢劲秋;论悲剧意识及其表现形式[J];外国文学;2005年06期
3 穆纪光;希腊悲剧理论与中国悲剧意识[J];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4 王卫东;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5 柯汉琳;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6 苏桂荃;“花”与“死”──略论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7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8 任现品;“诗可以怨”与“苦闷的象征”——论中日文学创作心理动力差异[J];理论学刊;2001年01期
9 刘利;;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J];美苑;2008年03期
10 田兴国;悲剧意识与团圆意识之关系的原生形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东军;本诗学之“幽玄”理论与中国文论[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东;论古典悲剧审美的理性取向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文杰;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审美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江涛;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悲”[D];郑州大学;2005年
5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娜;中日禅宗美学意境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镰;从悲剧的文学表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玲玲;“物感”说与“物哀”说[D];扬州大学;2007年
9 刘然;浅析日本文化中的“哀”因素[D];浙江大学;2008年
10 何晓静;今道有信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叶虎;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褚春元;;论刘勰的“情采”观及其审美理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宛小平;;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之说的质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李源;;论《文心雕龙》对现代实用写作研究的启发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李涛;;古代文论阐释的“陷阱”——兼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思维对民族审美范型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左晶;试从紫姬形象看紫式部的理想女性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永萍;;“家国同构”与妇女性别角色的双重建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的国家与妇女[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耿文婷;;电视晚会的文化美学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林哲翔;;加藤周一的翻译观之初探——以《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立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海萌;;江户时代文学的特质与分类[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谭华;;探索“送冰的人来了”接受之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文强;;失语·转换·正名——对古代文论十年转换之路的回顾与追问[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王则远;;植根传统 对话会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凯;大陆移民与日本古代王权[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邹兰兰;刘恒创作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丽;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雅涵;马拉默德短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庆生;古代中西方神话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02期
3 宋建林;;中国神话悲剧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4 雒三桂;《诗经》祭祀诗与周代贵族政治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林刚;元杂剧悲剧精神的文化阐释[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舒凌鸿;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文学中“死”与“美”的主题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邓宇英,郑周明;屈原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溯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8 郭玉生;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王青;中国神话形成的主要途径——历史神话化[J];东南文化;1996年04期
10 王继磊;最初的日本文学审美情趣[J];读书;200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年
3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建军;论弗莱的神话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龚世学;中国神话观念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润芳;中国古典悲剧论[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杨宏鹏;人本困境:悲剧的存在论根源剖析[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笔;;悲剧的美丽——试论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精神”[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常品;;以《俄狄普斯王》为例看古希腊悲剧美[J];才智;2009年31期
4 邹自振;命运与抗争——“三十六计”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闽江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李桂荣,陈淑菊;屈原悲剧意识的文化阐释[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张艳萍;;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美学意蕴[J];榆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彭肜;;崇高悲剧的缩减与衰变——论中国当代美术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沈杰,王咏梅;影响日本悲剧意识生成的因素[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杨经建,彭在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10 陈瑶;;须一瓜小说的悲剧意识[J];语文学刊;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钦;;电视喜剧审美中的悲剧意识[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陈节;;简论李白的悲剧意识及传导方式[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3 成亚林;;论彭邦桢《巴黎意象之书》的悲剧意识与美感思维[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学军;;黑色新闻摄影——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A];创新“两翼齐飞”机制 服务建设小康大业——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冯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特质[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7 张英伟;张立国;;谈石杰和她的《小村残照》[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8 赵凯;;元明清悲剧审美三题[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蔡震;;郭沫若与郁达夫悲剧观比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庆;[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周义;[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 冷成金;[N];解放日报;2004年
5 上海 沈杰 王咏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杜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徐婷;[N];文艺报;2005年
8 齐树峰;[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邓晓芒;[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富天娇;朝鲜审美情感“恨”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2 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年
3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4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5 李定广;国家不幸诗家幸[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杜莹杰;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梁波;城乡冲突: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论方方小说的悲剧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娟;“悲哀的叹美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惠;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D];郑州大学;2002年
4 万水君;悲歌萦绕的女性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海琴;论路翎小说的悲剧意识[D];扬州大学;2010年
6 马燕;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D];河南大学;2001年
7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8 郭道伟;无望的追寻——贾平凹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悲剧意识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潇霄;红尘深处的一声叹息[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邢滨华;论刘庆邦小说的悲剧意识[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2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