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桂林抗战文化城诗歌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桂林抗战文化城诗歌
更多相关文章: 桂林文化城 诗歌 生存场景 社会生态 精神生态
【摘要】: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诗歌活动空前繁荣,通过生态主义的视角解读桂林文化城的诗歌发现,无论是在对生存场景的描绘上,对社会生态的展现上,还是对精神生态的探求上,都表现出渴望和谐平衡,反对破坏失衡,重建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倾向,反映出战争背景下全人类生存和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表达出人类重建健康生态文明的理想追求。
【作者单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基金】: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学主题研究”(XJKY201408)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1938年10月,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在抗日战争中相继沦陷,大量文化人撤退到西南的桂林,桂林的文学活动和出版业空前发达,获得了“文化城”的美誉,成为抗战时期著名的文化中心。在桂林的抗战文学中,诗歌创作处于活跃状态:新老诗人创作发表了3000多首诗歌,一批诗歌刊物相继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钊;唐代佛寺文化与诗歌的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荣霞;许名扬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4 王瑞玉;当代叙事性诗歌的话语分析与诗性构建[D];山东大学;2015年
5 江泉;复古与探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丽丽;东晋南北朝僧士合流背景下诗歌的发展[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小芳;黄宗羲诗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殷丽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周恩宏;诗歌符号学视阈下的木心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犁珠;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6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29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