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骂之为战”的发生
本文关键词:鲁迅“骂之为战”的发生 出处:《文学评论》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思想 思想革命 社会批评 美学风格 革命派 斗争精神 现代评论派 《语丝》 文学传统 钱玄同
【摘要】:虽然在鲁迅之前,骂人之风已由晚清革命派和新青年阵营开始有意倡导,但他最初作文并不骂人,而是讲究文学的雅诚和建设性。20年代中期,为了重启思想革命、反对社会的复古倒退,鲁迅开始提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以及"化为泼皮,相骂相打",他采用了类型化和政治化的"骂的策略",倡导"打落水狗"的"骂的伦理",最终形成了富有批判性、破坏性、斗争精神和力之美的"鲁迅风",创造了新的批评话语、新的美学风格和新的知识分子斗争方式。但是鲁迅"骂之为战"的合理性,不能溢出历史的限度,必须进行客观的评价。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鲁迅研究范式的嬗变研究”(编号13ZWB006)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10
【正文快照】: 鲁迅的“骂之为战”一向被正典化,主流文学史视之为“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1),但是,随着“告别革命”的提出和自由主义的回潮,对它的质疑逐渐增多:普通公众多是道德谴责,认为鲁迅性情褊狭,流于谩骂;知识分子则从自由理性的角度,视“骂”为“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仰操;;吴稚晖对新文学家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宋剑华;黎保荣;;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暴力叙事”现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5期
3 王彬彬;所谓“文革语言”[J];文学自由谈;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保荣;;略论1940年代解放区土改题材小说的政治暴力形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2 张全之;;吴稚晖与《新青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06期
3 邱焕星;;鲁迅“骂之为战”的发生[J];文学评论;2016年02期
4 黎保荣;;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王文强;刘婷婷;;莫言小说“前景化”语言的英译思考——以《红高粱家族》中超常规搭配色彩词英译为例[J];外文研究;2015年01期
6 黎保荣;;启蒙边缘与人性深处——论战争背景之下1940年代文学的精神暴力形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7 黎保荣;;呐喊并不等于战斗——论左翼文学的暴力想象[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魏华莹;;失态的季节——重读“二王之争”[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3年01期
9 黎保荣;;在日本表象中回归传统——论新感觉派的暴力想象[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周建华;;新文学论争中的语言暴力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涛;;“创世纪”——吴稚晖《上下古今谈》解[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宋剑华;;五四文学精神资源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余斌;吴稚晖的“邪乎”文风[J];民国春秋;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城希;20世纪初期鲁迅的文化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林非;鲁迅思想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3期
3 王同伦,刘继波;试析鲁迅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J];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房向东;鲁迅:最受诬蔑的人——鲁迅去世后,非议鲁迅现象面面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吴中杰;鲁迅书信评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钟沛璋;鲁迅假若活在1957年[J];炎黄春秋;2002年05期
7 张永泉;瞿秋白与鲁迅思想分期[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王元化;纪念鲁迅的几句话[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6期
9 王吉鹏,荆亚平;鲁迅留日时期思想转变价值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
10 王晓明;今天是否需要重读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恒山;;探析鲁迅的求学精神和求学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袁盛勇;;走向历史和文化的深处——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论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赵晓春;;瞿秋白与鲁迅友谊之心理探源[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一白;;最后的辉煌——鲁迅临终心态扫描[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6 哈九增;;鲁迅批孔的再认识[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7 曾令霞;;鲁迅与中国“戏台”文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汤欢芹;;鲁迅与革命文学论争[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文华;;鲁迅与杂文体[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10 张福贵;;鲁迅宗教观的文化意义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的衍生形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N];北京日报;2007年
2 王小鲁;谁害怕鲁迅先生?[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丁辉;“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N];深圳商报;2012年
4 余人;鲁迅又热 原因各有评说[N];北京日报;2001年
5 北京大学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张丽;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人[N];团结报;2000年
7 徐东波;走进鲁迅世界[N];浙江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贺白丹;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陈莉萍;鲁迅在远处[N];文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熊元义;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戈双剑;鲁迅:生存与“表意”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丁颖;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任慧群;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D];南开大学;2009年
6 朱其;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8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阮氏明凤;鲁迅和南高作品中人物形象对比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 李晓东;论南京鲁迅[D];河北大学;2007年
3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源源;鲁迅与摄影[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振顺;鲁迅的大众观[D];西南大学;2013年
7 张宝银;“倒过来的进化论”—由周建人的退化论研究反观鲁迅的进化论[D];苏州大学;2015年
8 徐飞;《海燕》月刊与鲁迅身边的文艺青年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明岩;从长兄如父到纯粹的人[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姚旭;鲁迅形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嬗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3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2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