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我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 路元敦
摘 要:
时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古代文学教学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古代文学教学的出路等几方面入手对此问题做一全面的考察,以期引起更多学界同仁的关注。
关键词:
分类号:
内容摘要:时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古代文学教学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古代文学教学的出路等几方面入手对此问题做一全面的考察,以期引起更多学界同仁的关注。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原因对策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主干基础课之一,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门课程自列为主干基础课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古代文学是人文知识的宝库之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可以说,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既是专业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弘扬民族伟大精神、宣传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文化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有它的优势。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据笔者了解,慨叹“古代文学没有用”的中文学子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古代文学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外语、经济等一些应用型课程来得实在。多背一些古代经典名篇也远不如掌握计算机、书法、开车等技能更易获取就业机会。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如学界有人指出——“古代文学已被边缘化”。因此,正确认识当前古代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摆在每一个古代文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原因探析
导致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四点。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体制的转型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给我国的教育体制带来了许多变化,大学里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市场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古代文学的课程相应有所压缩。而来自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在学习上明显表现出一种功利性。他们更关注与社会市场相适应的课程,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减退。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古代文学似乎是一门与现代社会距离最远的课程,它的求生的直接作用似乎不是那么明显。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看法,以为除非像一些专家学者那样学有所长,把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职业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否则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太大的意义。同时,在时下的高校,各种过级考试非常多,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都是学生所追求的——毕业找单位时多几本证书,竞争力会大一些。用人单位也有这种心理,即不是看一个人专业水平的高低,而是看他手里证书的多少。基于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自然对古代文学产生厌烦情绪。
其次,近些年来,国家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给高校在办学上以许多的自主权,扩招就是这种改革的一个较为直接的体现。应该说,高校扩招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基础水平的下降。不可否认,许多大学生的基础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大批量的学生涌入高校,也招进了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生文史方面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中文系的学生没有读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大有人在;有些学生几乎读不懂古代典籍,连最基本的繁体字也不能识认;一些学生的历史、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也非常欠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史哲不分,缺少了这些基础知识,学习这门课就会感到比较吃力,而老师的教学活动也就很难顺利开展。古代文学教学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是必然的。
再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以来,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沿袭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即人们常说的“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授课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显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的产生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要。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复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目前,许多学校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只是采取考试的办法。而考试往往有一种标准化倾向,这对于许多学科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但是,文学自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即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有一种差异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在文学的鉴赏中,有时不能简单地以标准化来衡量。高校的考试形式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古代文学的考试容易过关,只要考前加班加点,借别人的笔记背一背就行,至于文学的审美功能与无穷乐趣,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了。带着这样的心理去学习,当然就不可能学得好,而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几点对策
问题既已出现,每一个负责任的文学教学工作者都应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
(一)改变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性。正确的认识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非教师独自能够解决,需要教师与其他方面共同配合。正如鲁迅先生所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特性的东西就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古代文学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增强我们的道德素养。因为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知识,有许多优秀的篇章,能让我们在学习专业的同时,真正去领略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资源,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比如爱国方面的故事,有屈原自沉、苏武牧羊、昭君和亲、岳母刺字等;表现美好品质的,有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李白的蔑视权贵、杜甫的仁者情怀等;表现刻苦学习、创作的,有孟母断织、匡衡好学、贾岛苦吟等。诗经楚辞、李杜的诗歌、苏辛的词作、关汉卿的杂剧、明清的小说等等更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些故事、篇章生动地讲解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以实际的例证明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与效用。当然,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的授课,重要的还在于领导、社会的重视。这样,从上到下,从学校到社会,都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的形势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适应新的文学发展形势的教材,那种抱着老教材不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老师们要善于吸收、借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古代文学作品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包融和体现着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深厚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具有巨大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根据教学时数减少这一新的情况。尽量简化、淡化文学史知识的灌输,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说,并非否定文学史知识在作品理解中的作用,而是因为这些记忆类的知识,教师只要指定相应的资料搜索途径,学生在自学阶段很容易找到。而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感悟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力、理解力、情感力、想象力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形成,是要靠科学的引导和不断的训练才能实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声情并茂的讲述,充分挖掘文艺作品丰富多彩的文学话语、文学形象、文学意蕴等审美亮点;通过诉诸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创造一个个生动的美的教学场,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共鸣,激发其丰富的生命体验。通过此过程,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解放和情感自我的成长。同时,还要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改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记的授课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教师首先要注重讲授内容的新鲜、充实,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问或设置疑点,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这个“问题情境”中来。要鼓励学生对已有观点,包括教师所持的观点提出质疑、反驳,教师如果不同意,可以与学生当场进行辩论。总之,就是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的原则,采用启发、问答、辩论、讨论等多种方式,形成一个教与学之间互动的“场”。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路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如笔者在讲授《诗经·大雅·生民》中的“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几句时,就采用了课堂讨论的方式。在讲课之前,笔者先布置学生查找不同注本中对两个关键字“赫”、“灵”的解释。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踊跃回答,最后每个字都确定为两种不同的解释,“赫”一为“显示”之意,一为“‘诉’的借字,告”之意;“灵”一为“灵异”之意,一为“灵巫”之意。紧接着我又问这两个字到底各取哪一个解释更符合诗意?因为学生事先已作过准备,他们纷纷发言。有学生说,恰当的解释是“赫”取“显示”之意,“灵”取“灵异”之意,理由是后稷出生很顺利,胞衣和母亲的产门都没有破裂,所以显示出灵异。有同学说,恰当的解释应为“赫”取“‘诉’的借字,告”之意,“灵”取“灵巫”之意,原因是周代巫风盛行,一件事情发生后,都要找灵巫问卜。而且双方对此还展开了争论。最后笔者做一引导,重点给学生讲解从诗作的上下文来考察某一字词意思的方法。笔者讲道:所引部分的前边有“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两句,这说明姜螈怀胎满十月生下了后稷,并且后稷是她的头胎,生得很顺利。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理解,恰当的解释就应当是“赫”取“显示”之意,“灵”取“灵异”之意,姜螈生后稷这件事显示出灵异。但是所引部分的后边出现了“上帝不宁,不康梗祀,居然生子”几句,这样,前面的解释显然与这几句产生了抵牾。看来,合理的解释应为“赫”取“‘诉’的借字,告”之意,“灵”取“灵巫”之意,当姜螈很顺利地生下儿子后,她就去问卜灵巫,而“上帝不宁,不康棰祀,居然生子”几句就是她对灵巫所诉说的惊疑之词。笔者这样带着问题去讲解,学生听得格外认真,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当前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办法。就目前来说,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测试仍然是以出题笔试为主,甚至采取试题库的建设来加强课程的测试,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常用的考试方法。但是,作为考核的题型来说,一味追求标准化并不见得都是好的形式。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素质的主千基础课程,应该以测试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测试学生时适当采取一些改革,真正体现出对能力的测试,而不是过去一贯的以标准化取代一切的做法。可以采取名篇背诵、作品赏析、专业论文写作等结合的方式,加大主观题考察的力度,既体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反映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古代文学的教学面临着窘境,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作出切实的努力。作这些努力,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古代文学教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文学是人学。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古代文学的教学,使广大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审美情感的健全的人。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基金项目(2009149)。
路元敦,泰山学院汉语言吏学院讲师,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我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4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