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冯骥才《俗世奇人》的文化与文体

发布时间:2017-12-28 18:04

  本文关键词:论冯骥才《俗世奇人》的文化与文体 出处:《小说评论》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冯骥才 文化性格 小说文体 系列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 叙事传统 语言色彩 市井生活 地域风情 小说叙述


【摘要】:正"俗世奇人"系列小说~a是冯骥才在致力于文化保护与抢救工作的20余年时间里,以文学形式记录下的一座城市的"集体性格"——"即抢救人在历史所中创造的最深刻的文化形态——文化性格"。同时,他将中国古代小说中"传奇"叙事传统与现代小说文体特征相融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俗世奇人"文体。一1980年代文化热中,冯骥才创作了《神鞭》~b和《三寸金莲》~c。作品因取材于天津市井生活,全景式展现天津地域风情,语言上独具天津地方语言色彩,被称为"津味"小说,"津味"
[Abstract]:Is the "earthly man" series of novels of Feng Jicai in ~a is dedicated to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rescue work more than 20 years, with a form of cultural city literary form to record the "collective character" -- "the rescue people crea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profound cultural character". At the same time, he will China "legend"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s narrative tradition and modern novel style of integration, to create a unique style of the "earthly man" style. A 1980s cultural trend, Feng Jicai created the "kamimuchi" ~b and ~c "three inch lotus". Based on the Tianjin works because of the ordinary life, show a panoramic view of Tianjin regional customs, language of Tianjin unique local color of language, known as the "taste" novels "taste"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分类号】:I207.427
【正文快照】: “俗世奇人”系列小说a是冯骥才在致力样,进入90年代后,我特别关注在急速现代于文化保护与抢救工作的20余年时间里,以化与市场化中文化的命运。一方面,由于文化文学形式记录下的一座城市的“集体性格”——问题跑到台前,变得紧迫和危急;另一方面也“即抢救人在历史所中创造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庄;;从冯骥才的两部小说说起[J];民主;2002年06期

2 胡新华;;中秋的内涵——读冯骥才《中秋》有感[J];山东农机化;2012年05期

3 周立民;;树后边是太阳——论冯骥才小说及民族民间文化[J];中国作家;2009年09期

4 杨晓敏;;新文体的倡导与实践(评论)——冯骥才小小说印象[J];红豆;2013年01期

5 冯骥才;;冯骥才小小说二题[J];红豆;2013年01期

6 陈斌;“演奏交响乐”的冯骥才[J];神州学人;1998年02期

7 周政保;;“心灵渴望表白”的创造——冯骥才散文印象[J];中华散文;1998年01期

8 李彦春;;冯骥才给民间文化清理家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J];民主;2003年04期

9 李海燕;;用文字谱曲——谈冯骥才散文的音乐性[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10 李海燕;;用文字谱曲——谈谈冯骥才散文的音乐性[J];成功(教育);2007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凡恺 马涛;冯骥才获中国小小说事业终身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莫俊;冯骥才呼吁重视古村落普查[N];南宁日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黄晓军;冯骥才来我州考察[N];团结报;2009年

4 马知遥;从冯骥才“被高考”看其“灵性”写作[N];中国艺术报;2012年

5 明红;冯骥才 手持《神鞭》文坛舞[N];中国建设报;2002年

6 怓存磊;冯骥才的早春凌汛[N];文学报;2014年

7 栏目主持 舒晋瑜;冯骥才:过去人民受苦,现在文化受难[N];中华读书报;2014年

8 李学英;把责任扛在肩上[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辛心;冯骥才:从“卫慧”们说起[N];河北日报;2000年

10 刘卫东 汤吉夫;呐喊与行动的记录[N];文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亚蓉;认识冯骥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华;冯骥才散文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莹;面对历史的寻觅与沉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佟雪;冯骥才市井人生小说的传奇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海燕;忧因美易逝 著为美长留[D];南昌大学;2007年

5 彭禹力;冯骥才与从维熙八十年代“文革”题材作品比较[D];天津大学;2009年

6 管淑珍;文化坐标的构建[D];天津大学;2009年

7 张树铎;传统的召唤[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蘅瑾;文化秉性和精神气质的传承与显现[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6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46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8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