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的“互文”:小说创作与古典文学研究——以《陶渊明写〈挽歌〉》与“陶渊明讨论”为例
本文关键词:“十七年”的“互文”:小说创作与古典文学研究——以《陶渊明写〈挽歌〉》与“陶渊明讨论”为例 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十七年 互文 陈翔鹤 《陶渊明写〈挽歌〉》 陶渊明讨论
【摘要】:1961年11期《人民文学》发表了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引起了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一年多的时间内出现了三四十篇历史小说。1949年以后,不少现代作家进入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他们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和古典文学的研究是同步的,二者完全可能形成“互文”关系。以陈翔鹤创作《陶渊明写〈挽歌〉》为例,1958—1960年间,陈翔鹤领导的《文学遗产》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发起了一场“陶渊明讨论”,一定程度上来说,《陶渊明写〈挽歌〉》的写作正是作为古典文学研究者陈翔鹤的一次“学术翻案”,打破学科边界,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进行“互文”性的解读有可能读出那些未曾言说的深意。
[Abstract]:In 1961, the 11th issue of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ed Chen Xianghe's "#internal_person1#" by "Elegy", which caused the upsurge in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novels. Thirty or forty historical novels appeared in more than a year. After 1949, many modern writers entered the field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their novel creation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in 17 years is synchronized. It is quite possible for the two to form an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ship. Take Chen Xianghe's creation of the Elegy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as an example, from 1958 to 1960. "Literary Legacy" led by Chen Xianghe initiated a "Tao Yuanming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writing of "Elegy"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is just a "academic reversal" of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er Chen Xianghe, which breaks the boundaries of disciplines and is in the process of crossing and merging of disciplines. It is possible to read the unspoken meanings of intertextual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正文快照】: 《陶渊明写〈挽歌〉》被视为上世纪60年代历史小说的“先驱”1,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将这批历史小说称为“象征性”的、“影射性”的叙述,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2。当然这种“象征”与“影射”并不是将历史事件直接对应到现实政治斗争,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因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劲楠邋朱萍 本报记者 傅夏明;渊明故里有新说千古之谜仍待解[N];九江日报;2007年
2 邓福舜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陶渊明研究的新收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版编辑 杨振雩 钟万祥 熊春水 陈忠;群星璀璨 辉映千秋[N];九江日报;2006年
4 罗溪南 袁晓琴;专家学者聚宜丰论辨陶渊明[N];光华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明辉;陶渊明研究史论略[D];河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彬;论陶渊明的乐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晨;陶渊明治学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崔夏晶;论曹植之“狂”与渊明之“狷”[D];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
4 儿玉三惠子;陶渊明在日本古代文学上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能胜;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D];暨南大学;2000年
6 金龙;陶渊明诗文的生命体验[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国兵;陶渊明心态综探[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8 黎文君;论陶渊明的忧患意识[D];湖南大学;2008年
9 黄碧幼;探索与肯定—谈陶渊明的自我叙述写作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沙素芳;陶渊明隐逸发微[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6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6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