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歌用典研究
本文关键词:韩愈诗歌用典研究 出处:《西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韩愈是我国诗歌史上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一改前人的风格,以“狠重奇险”见称于世。时至今日,韩诗研究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韩诗的研究已经尽善尽美了,韩诗中还有很多可供挖掘的东西。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一种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研究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意义,可以探寻作者的读书喜好情况,还可以分析作者的诗歌创作技巧及其思想等。本文拟从用典的角度切入韩诗,先对韩愈诗歌中所用的典故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通过用典情况来考察其诗风变化及思想。从韩诗用典情况来看,韩诗大约以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用典多于后期,且前后用典方式有所差异,诗风也有所不同。从韩诗所用典故的来源来看,韩诗用《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赋作的典故较多,于《诗经》中,韩愈偏好“二南”;与《诗经》相比,韩愈用《楚辞》典故较少,这说明韩愈比较偏向《诗经》及其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韩愈诗歌中的大量“硬语”来自汉魏六朝赋作。通过对韩诗典故的分析与考察,可以看出,韩愈在辟佛辟道时对待二者的态度是不同的:对佛教,韩愈是极力排斥的,对道教则较为宽容;从他所用李白、杜甫诗歌典故还可以看出他对二人的诗是极为推崇的。
[Abstract]:Han Yu is a very important poe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His poetry changed the style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became famous for his works. To this day, the study of Korean poe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tudy of Korean poetry has been perfect,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to be excavated in Han poetry. The classic is a very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 in the cre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llusions in poetry. By studying the allusion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poetry and explore the author's reading preferences. The author can also analyze the author's poetry creation skills and idea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Korean poetry, first of all, Han Yu poetry used in the use of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Korean poetry, Han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Yuan and seven years (AD 812), and the early period is more than the latter. From the source of the allusions used in Korean poetry, there are more allusions written in the Book of songs, songs of Chu and Fu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which are found in the Book of songs. Han Yu preferred "Ernan"; Compared with the Book of songs, Han Yu used fewer allusions, which indicated that Han Yu preferred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realistic tradition represented by Han Yu. A large number of "hard words" in Han Yu's poems come from the Fu works of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Han poetry's allusions, we can see that Han Yu's attitude towards both of them is different: Buddhism. Han Yu is hard to reject, but more tolerant of Taoism; From his poems of Li Bai and du Fu, we can see that his poems are highly respected.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有顺;《麦城近作》(诗歌)[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2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3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4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5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6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7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8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钊;唐代佛寺文化与诗歌的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荣霞;许名扬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4 王瑞玉;当代叙事性诗歌的话语分析与诗性构建[D];山东大学;2015年
5 江泉;复古与探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丽丽;东晋南北朝僧士合流背景下诗歌的发展[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小芳;黄宗羲诗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殷丽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周恩宏;诗歌符号学视阈下的木心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犁珠;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1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7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