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解构与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8-01-04 12:30

  本文关键词:解构与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化进程 出处:《社会科学》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言母语 母语文学 世纪中国文学


【摘要】: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是母语中最活跃、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在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化"进程中,母语文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被漠视和消解。与此同时,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解构"的状况下也一直处于"重构"的努力中。从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和反思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起落沉浮实际上取决于是否具备母语文化观念和母语创作意识,坚守母语文学立场和维系母语文化精神,实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变更和发展的价值前提。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语言革命"与20世纪西方文化的"语言学转向"在"语言"上的交集也表明,后者能为汉语言母语的再造输入建设性资源,因为它启悟了汉语文学的"语言的自觉"。
[Abstract]:The mother tongue is carrying certain culture form the symbol system. Literature is the most active in the native language, most rich discourse constituents angry and reform consciousnes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ry language "modernization" process,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of native literature is ignored and the res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terature writing even in th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construction" has also been in the reconstruction efforts. Enlightenment and reflec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hina vernacularizing i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literature the ups and downs of actually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have the native culture and native consciousness of creation, adhere to the native literary position and maintain the native cultural spirit is China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alue premise.20 century literature "China language revolution"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ulture "linguistic turn" in the "language" of the intersection also shows that the latt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recycling input Chinese language, because it is the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language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化进程研究”(项目批准号:15BZW1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0166-07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描绘了一张世界文明谱系图,各个文明谱系的定性和发展演变轨迹都非常清楚,如埃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产生了地中海文明与迦南文明,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在演变过程中分为两支:一支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编者的话[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1期

2 曾令存;史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本世纪中国文学将产生七种“位移”[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4 刘晟;价值重建与21世纪中国文学[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5 闵虹;对百年文学专史的审视与关注——评《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刘卫;;独辟蹊径 细究精研——《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评价[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8 汤克勤;;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文学编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10 林正让;;《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评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国;;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永丽;;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4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栾梅健;;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佟宇;;从“反现代的现代性”到“文学中的历史”——评李杨新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9 葛红兵;;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西方化与世界化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小平;从《中国文学精论》聊起[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斯科特·斯洛维克 ScottSlovic 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之一,国际生态批评权威期刊《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ISLE)主编姜红 编译;自然大美: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生态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作家 李彦;让中国文学走入海外读者视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方铭;回到中国文学的本位立场[N];光明日报;2014年

5 肖惊鸿;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N];文艺报;2003年

6 韩晓玲;《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N];湖北日报;2006年

7 徐薇;一部承前启后的中国文学编年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马璇;30年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讲[N];深圳特区报;2008年

9 刘洪涛;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关注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8年

10 铁凝;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2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赵平;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4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5 陈桃霞;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D];武汉大学;2013年

6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复旦大学;2004年

7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悠翔;两个“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中的未来世界[D];复旦大学;2014年

2 沈芳;《中国文学》英文版中的国家形象构建(1966-1989)[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罗小花(Novikova Anna);余华及其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常凤云;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圣母”形象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巧灵;从改写理论看杨宪益与《中国文学》杂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艳丽;中国文学中的怨恨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石峰;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78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78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