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诗歌接受史述论
本文关键词:欧阳修诗歌接受史述论 出处:《南昌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欧阳修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其诗、词、散文均有大量传世。欧阳修诗、词、散文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宋元明清各时代的政治背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后人对其诗、词、散文的接受程度也就更不可能一样。西方接受理论的兴起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历代诗话、诗歌选本等来探讨宋元明清时期欧阳修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全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欧阳修的研究现状以及写作缘由。正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欧阳修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之后的三章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宋元明清时期欧阳修诗歌的接受。宋代时期的接受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主要是考察北宋士人对欧阳修诗歌名篇佳句的评价,南宋士人对欧阳修诗歌用语和“以文为诗”特点的评价,以及南北宋诗人在创作上对欧阳修诗歌的接受。金元明时期的欧阳修诗歌接受是一个低谷,论文主要以此时期的著名诗人为例,列举了诸如元好问、方回、胡应麟、袁宏道对欧阳修诗歌的评价。到清代,欧阳修诗歌的接受慢慢回复,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论文主要是考察清代诗评家对欧阳修诗歌渊源的论说和桐城派代表对欧阳修诗歌的评价,还有不同时期诗评家对欧阳修诗歌名篇《庐山高》、《明妃曲》的评价,以及清代宋诗选本中的欧阳修诗歌的选录状况。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宋元明清各时期欧阳修诗歌接受的发展。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ccepting the aesthetics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m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2 徐然然;探析庞德诗歌的诗学来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周娥妮;诗人饶孟侃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珂;中美二战诗歌差异性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5 路庆帅;高丽诗话的流变及价值[D];延边大学;2016年
6 刘玲;储光羲诗歌接受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谭理华;新时期诗歌的抒情变奏(1979-1999)[D];暨南大学;2016年
8 李超然;故乡抒情与小海早期诗歌的生成[D];西南大学;2016年
9 赵璎琪;论“直寻”的诗学方法论意义[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10 乔玉凤;论白居易的“底层”关怀[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84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8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