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明清通俗小说江南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8-01-09 07:11

  本文关键词:明清通俗小说江南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 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江南 通俗小说 传播 经典化


【摘要】:明清通俗小说由作者笔下自在状态的文本,到成为审美对象的小说"经典"作品,只能发生在小说"尊体",打破了以"小道视之"的传统观念以后。但明清通俗小说在江南的首刊和精刊,使得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文本,得以及时以相对定型的审美客体呈现于世人面前,进而成为"经典"存在;"奇书"概念在江南出现并广为人知,标志通俗小说"经典"作品被明确发现,同时暗含小说"尊体"的萌蘖;江南通俗小说精批精选,对作品博大意蕴、艺术奥秘的阐释,对其卓越创造、伟大张力及范式意义的揭示,则意味着小说作品"经典"地位初步确立。明清通俗小说的江南传播,成为其走向经典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容轻忽的历史意义。
[Abstract]:The popular nove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text of the author's state of freedom to the classic works of the novel which became the aesthetic object, can only happen in the novel "respecting the body". After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looking at it on a small path", but the first and fine publication of popular novel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reation of texts with classical significance has been made. It can be presented to the world in time as a relatively stereotyped aesthetic object, and then become the existence of "classic"; The concept of "strange book" appeare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was widely known, indicating that the "classic" works of the popular novel were clearly discovered and implied the "respect for the body" of the novel sprouting tiller. The fine selection of Jiangnan popular novels, the great meaning of the work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 mystery, its outstanding creation, great tens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radigm. The spread of popular novel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ts progress towards the classics, which ha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南文化视野下明清通俗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4BZW09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41
【正文快照】: 引言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中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a也就是说,堪称为“经”的书籍,能够说明天、地、人的常理,揭示永恒不变的真理,具有不可改易的训示和典范意义。今人云:“经典体现历史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即在时间将一切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保善;;论明清江南通俗小说中心圈的形成[J];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04期

2 冯保善;;明清江南小说文化论[J];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冯保善;;明清通俗小说江南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冯保善;;明清江南科举壅滞与通俗小说创作[J];江海学刊;2016年04期

3 徐永斌;;治生视野下的《红楼梦》中贾雨村人生价值观转变探析[J];红楼梦学刊;2015年04期

4 赖晓君;;论科举视野下的明代江西小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5 王思豪;;小说文本视阈中的赋学形态与批评——以《镜花缘》中的赋与赋论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6 倪惠颖;;论清代常州派骈古文互参之演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 徐永斌;;唐寅治生探微[J];安徽史学;2014年06期

8 徐永斌;;张履祥的治生之路及治生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02期

9 郭国庆;;《儒林外史》与典籍文化[J];兰州学刊;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贾海建;;明代小说家清溪道人考辨[J];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02期

2 程国赋;;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与籍贯新考[J];文学遗产;2007年04期

3 汪燕岗;;论明代通俗小说出版中心的变迁及成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上田望;《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J];文学遗产;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菁;宋益乔;;明清通俗小说与京杭大运河[J];东岳论丛;2009年08期

2 文革红;明清通俗小说中逆境营造与小说美感之关系浅议[J];文教资料;2003年04期

3 曹萌;史家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题材选取模式[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5 刘倩;;从明清通俗小说看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商人及商业资本的命运[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2期

6 潘建国;;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J];文学遗产;2006年06期

7 何晓苇;;明清通俗小说评者参改现象之原因探析[J];学术交流;2008年09期

8 程国赋;;明清通俗小说识语研究[J];文艺研究;2009年04期

9 纪德君;;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的多维考察[J];江海学刊;2009年02期

10 蔡亚平;程国赋;;从识语、凡例考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创作的影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母进炎;;传播与接受——岳飞形象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嬗变[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2 王立;;明清通俗小说异族女性群像的形象学分析[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亚平;读者与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毕天华;明清通俗小说中的神女形象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马婷;明清时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D];广州大学;2009年

3 颜湘君;明清通俗小说服饰描写艺术发展浅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娅静;论明清通俗小说疾患叙述的文学特征及文化内涵[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肖冰;明清通俗小说之清官形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芳芳;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民间乐人[D];温州大学;2013年

7 陈庆纪;幻术母题与明清通俗小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唐婷;论明清通俗小说评点[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0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00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c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