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颂美、诉灾与民族意蕴——略论历代黄河诗的特色流变及文学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10 08:04

  本文关键词:颂美、诉灾与民族意蕴——略论历代黄河诗的特色流变及文学文化价值 出处:《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黄河诗 河患 现实主义 民族象征 民族精神


【摘要】:历代有关黄河的大量诗歌题咏是贯穿中国诗史的一个重要母题。从先秦至唐代,黄河作为神yG、家园、航道、名胜、边塞、祥瑞,得到诗坛广泛的吟咏,出现了有关黄河的系列专题诗作,确立了独立的题材门类价值,奠定了古代黄河诗创作的基础。以唐诗为代表的众多古代诗歌表现了黄河壮美的景象,成为歌颂祖国河山的文学典范。北宋诗坛真正开启了关注河患的写作传统,在元、明、清时期逐渐汇为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诗潮。南宋诗歌开始赋予黄河以民族、国家的象征意涵,元、明、清诗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黄河全境的面貌和封建国家的统一气象。古代黄河诗不但与现当代诗坛具有血脉联系,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Abstract]:From the pre-Qi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the Yellow River as a god, home, waterway, scenic spot, frontier fortress, Xiangrui, got a wide range of poetry chanting. The emergence of a series of special poems about the Yellow River established the value of independent subject categories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Yellow River poetry. Many ancient poems represented by Tang poetry showed the magnificent scen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Northern Song poetry really opened up the writing tradition of paying attention to river disease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began to endow the Yellow River with national, national symbol, Yuan, Ming. The poems of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e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 appearance of the whole Yellow River and the unified weather of the feudal country. The ancient poem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ry circles. And the shaping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lso has the historical function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历史上,黄河长期在我国的大小河流中居于最为显赫的“河宗”地位。今天,她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国家、民族的代称和象征。同时,历史上她又是一条决溢频繁的害河,关系着百姓的安危和统治的兴衰,有“黄河宁,天下平”之说。与历史上黄河的至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德勇;;由元光河决与所谓王景治河重论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J];文史;2012年01期

2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连劭名;;商代望祭中的河与岳[J];殷都学刊;2011年01期

4 宫月;;《公无渡河》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查洪德;;“海宇混一”鼓舞下的元代盛世文风[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J];文史哲;2004年01期

7 朱淑君,孟宪明;黄河诗的审美价值及其借鉴意义[J];焦作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曹文江;浅谈李白诗中的黄河形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9 王守国;;摇蓝的歌——唐代黄河诗巡礼[J];理论学习;1987年01期

10 王滋源;浅谈杜甫的早期创作——兼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J];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D];复旦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键;;“天下”秩序:一种文化意象[J];学海;2017年04期

2 李朝军;;颂美、诉灾与民族意蕴——略论历代黄河诗的特色流变及文学文化价值[J];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3 王泉伟;;天朝意识与明清中国的朝贡外交[J];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01期

4 闫付海;;商王继承制度的演变[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20期

5 管彦波;;长城图像的存留与缺失:政治和文化观念的表述——以《华夷图》和《大明混一图》为分析重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6 刘丹忱;;中国的“天下观”与西方的世界秩序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05期

7 张春林;;“天下”观向“万国”观转变之开启——以利玛窦来华为主的分析[J];黑河学刊;2016年04期

8 焦若水;;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乾隆治疆方略——兼评“新清史”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9 任红敏;;元代科举及对元代诗文创作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10 杨毓团;;从“天下主义”“民族国家”到“新天下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特质流衍论略[J];政治思想史;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箜篌引》的音乐属类考论[J];兰州学刊;2006年09期

2 李岩;朝鲜古代名谣《箜篌引》存疑续考[J];东疆学刊;2004年04期

3 刘秀丽;从典型情绪的双向张力看《公无渡河》的审美价值[J];美与时代;2004年10期

4 罗桂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对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促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3期

5 余恕诚;李白与长江[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6 华玉冰;杨荣昌;;辽宁绥中县石碑地遗址1996年度的发掘[J];考古;2001年08期

7 李炬;朝鲜古代汉文诗《箜篌引》与汉文化[J];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8 杨荣昌;华玉冰;;辽宁绥中县“姜女石”秦汉建筑群址瓦子地遗址一号窑址[J];考古;1997年10期

9 陈大为;王成生;李宇峰;辛岩;;辽宁绥中县“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6年08期

10 许国华;罗德民博士与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J];中国水土保持;198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为民族精神的新解放呼和吁——"民族精神的新解放"演讲稿征文启事[J];党政论坛;1988年01期

2 陈辽;;论“五四”作家的民族精神[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3 刘彦武;阎亚辉;;用文艺烛照民族精神的光芒[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4 张国凡;;略论弘扬民族精神和文艺创作中的主旋律问题[J];广西师院学报;1990年04期

5 金炳华;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J];求是;2004年12期

6 刘文斌;;研究我国文学民族精神问题的各种资料[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7 吴德坤 ,潘定智;富有苗族风情的笙歌——试谈《吹响我的金芦笙》的民族特色[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04期

8 庄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J];文学教育(上);2014年08期

9 杨志今;发挥文艺潜能 弘扬民族精神[J];求是;2003年08期

10 胡克善;;梁启超民族精神简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坤 中山大学教授;文学建构民族精神的传统与使命[N];人民日报;2014年

2 包丽英;努力为民族精神添加新的元素[N];文艺报;2007年

3 董学文;燃亮民族精神的火炬[N];光明日报;2012年

4 艾斐;民族精神的颂歌[N];山西日报;2003年

5 张俊才;文学与民族精神[N];人民日报;2004年

6 新华社记者 任忆;民族精神岂容“戏说”[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刘宗尚;军事文艺与民族精神[N];解放军报;2002年

8 章罗生 黄菲蒂;表现时代与民族精神的文学强音[N];文艺报;2005年

9 徐贵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N];解放军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大鹏 刘业勇;与时俱进,创作更多更好的军事文艺作品[N];解放军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辰竹;论老舍抗战剧与民族精神[D];青岛大学;2016年

2 钱慧杰;新世纪家族叙事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4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04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0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