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型文化人格与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
本文关键词:宋型文化人格与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 出处:《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宋型文化"讨论的思想空间,是一个缘起于"唐宋转型"和"华夏文明造极"之双重问题意识的思想空间,而其间的核心问题,则是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化生成问题。宋代文艺思想体系之建构的核心原理,也正是这种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原理。如此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士大夫精神风貌,典型表现为"迭为宾主"的政治文明意识、"以道自贵"的道德文章自信、"光风霁月"的君子人格气象。与此相应,则有"不问于主人"的艺术生活观、"晋宋间人"的名士风流意态和"景色可想"的诗歌美学追求。深入探询这种同时涵涉政治与艺术、道德与风流、人格与诗艺的学术问题,将大有益于通过宋型文化典型来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1)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space of the discussion of "Song style Culture" is a thought space of the dual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the transition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o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is the core problem between them. It is the integration of Song culture personality and Tang and Song transformation artistic environment, and the core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ology system. It is precisely this kind of Song culture personality and the formation principle of the transition art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pirit style of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constructed by such a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system is typ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successive as the guest and the master". The moral article of "taking the Tao from you" is confident, and the personality of the gentleman of "the light wind and the moon". Accordingly, there is the artistic life view of "not asking the master". The poetic aesthetic pursuit of "Jin and Song Dynasty Man" and the poetic aesthetic pursuit of "scenery can be thought of". This kind of academic problems involving politics and art, morality and style, personality and poetic art are deeply explored. 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reinterpret the core spiri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typical culture of Song Dynasty.)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分类号】:I206.2
【正文快照】: (1)这里刊发的是《宋型文化人格与唐宋转型艺境之一体生成》一文的前半部分。论文后半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活法夺胎换骨”的诗学方法论和“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艺术哲学观;“士庶放荡不羁”的大众娱乐文化和“道在谐谑”的新型文人意识,待刊。view of“disregarding the mas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建平;“狂怪”和“与世无争”——论李贽的双重文化人格[J];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2 周建梅;;论宋人文化人格与书斋化生活方式的关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胡性能;文化人格的重建[J];昭通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4 施萍;神性之维:林语堂文化人格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5 李敏魁;;阿Q形象匪性文化人格分析[J];才智;2011年05期
6 鲁枢元;符号宇宙与文化人格——散记早年读书生涯[J];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4期
7 康震;论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内在矛盾[J];人文杂志;2000年03期
8 汪开寿;论老舍抗战话剧的文化内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季桂起;;科学、民主精神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转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石兴泽;论老舍文化人格的现代意识[J];齐鲁学刊;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齐振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楹联文化[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立;;李白的文化人格与矛盾个性[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3 葛景春;;“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潘世圣;;我的郭沫若观:关于一种文化人格与文化精神的省察[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思明;大众文化与多元文学[N];河北日报;2013年
2 吴葳;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文化[N];中国建材报;2002年
3 演讲人鐞王充闾 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成功的失败者[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樱;走向跨文化人格:林语堂文化身份的动态建构[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艳;古代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4 张萍;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D];河海大学;2007年
5 高晓庆;论《史记》中士的文化人格[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向学;王国维“文化人格”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郭辉;秋瑾的文学创作与多重文化人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梁佶;张岱文化小品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9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0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