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作品中的乡愁与审美意蕴
本文关键词:论沈从文作品中的乡愁与审美意蕴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乡土文学作品。沈从文热爱他的故乡湘西,他的乡土文学作品以故乡湘西的现实社会为背景,身在异乡的他,在乡愁的推动下,描绘了记忆和想象中的故乡形象。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创作,取材于沈从文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他运用手中的笔,把人生前二十年的所见所闻,都描写了下来。沈从文不断用手中的笔创造湘西乡土作品,从童年往事到军队生涯,再到湘西社会的风俗民情,沈从文逐渐创造出审美想象中的故乡形象;而随着写作日长,沈从文在乡愁的影响下,他创作的乡土文学形象表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家园。沈从文湘西乡土世界的建构,源于乡愁的推动,在沈从文的生命与人性观念的引导下,建立的一个既是沈从文审美想象中的故乡形象,又是体现沈从文人生理想的审美世界。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沈从文的乡愁进行概念定义,对乡愁概念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再结合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论述沈从文个体化的乡愁。沈从文的湘西乡土世界是在他的乡愁影响下创造的,因而谈论乡愁之后,提到了沈从文的乡愁对他的文化认同过程、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影响,具体化论述了沈从文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沈从文在乡愁的影响下树立人生观,提出了人性观,出于对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认识的需要,从人性观出发分阶段简单地叙述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本文第二部分,沈从文在乡愁的推动下,为自己创造了审美想象中的故乡形象。沈从文继承了古代农耕社会的审美理想,因而对湘西乡土形象的审美意蕴分析,主要以陶渊明的“桃花源”为喻,结合传统审美意识,分析湘西“桃花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沈从文创造的湘西乡土形象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人性美和自然美包含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中。本文第三部分,从沈从文在乡愁影响下的人性观念入手,结合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内容,具体地分析沈从文及其作品在乡愁影响之下形成的人性观念和人性美。在这过程中,沈从文的生命与人性的关系也具体化表现出来,生命包含人性。沈从文对人性的研究,正是源于他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探索。因而可以说,沈从文作品人物人性美的展现,也是属于人物的生命美的展现。为了深入分析人物的人性美,结合沈从文乡愁影响下形成的悲剧意识,从人性的悲剧角度分析沈从文作品的悲剧感染力。本文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沈从文艺术意境的形成以及沈从文的人生理想。首先,结合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分析沈从文为什么选择创造意境表现他艺术人生观,其次论述了在沈从文的人性观和自然观的引导下,结合审美意象论述意境的生成,分析意境中的审美内涵。结合沈从文的乡愁可知,意境就是沈从文人生理想和精神家园的形象化表现,也是沈从文人性观和生命观的形象化表达,是沈从文追求的可以实现生命价值的审美人生形式,通过意境的象征作用,表现了生命美。
[Abstract]: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 Shen Congwen ' s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Shen Congwen ' s cultural identity process , his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Shen Congwen ' s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described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hen Congwen ' s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fe and analyse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Shen Congwen from the tragic angle of human nature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慧;;论沈从文40年代创作中的“生命”主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袁启君;;试析沈从文的早期军旅小说创作[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李遇春;;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4 李遇春;;沈从文的怀旧诗[J];名作欣赏;2009年03期
5 胡斌;;“爱与死为邻”——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爱与死”主题[J];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张森;;沈从文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0年02期
7 李欣仪;;论非艺术形态“音乐”对沈从文的影响[J];求索;2011年10期
8 谭梅;吴俊乐;;1931~1990:沈从文情爱书写的效果历史研究[J];学术论坛;2012年03期
9 金介甫,谢伟民;作家沈从文:哲学与世界观(节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0 沈光明;寻根于沅水流域的沉思与构想——论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文南;;沈从文和哈代作品中的乡土精神之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J·C·金介甫作;龙滔;;生的光明而短暂,死的平凡而伟大——生前倍受冷落,死后流芳百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已青;沈从文的传奇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何小平;沈从文带给我们多方面的文化财富[N];文艺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孔献之;沈从文百年感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百年沈从文:一个独特的背影[N];文学报;2002年
5 温儒敏 李宪瑜;沈从文与北大[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郭瑾;沈从文在北京[N];文艺报;2011年
7 燕舞;张新颖谈沈从文的后半生[N];东方早报;2014年
8 刘洪涛;从“桃红色作家”到“文学大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杨元崇 蒋海兰;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20年[N];团结报;2006年
10 杨瑞仁;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谈[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世勇;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森;在“诗”与“史”之间:沈从文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英馨;沈从文与劳伦斯生命价值书写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李欣仪;跨学科视野中的沈从文与音乐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6 谭文鑫;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正锋;沈从文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巍;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蔡颖华;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斌;论沈从文的启蒙姿态[D];西南大学;2010年
2 张继杨;《七色魇集》中沈从文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江紫娟;沈从文在1928:地理迁移与文学转折[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胡阳阳;沈从文四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葛培;沈从文与梭罗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邓锐;论作为社会批评家的沈从文[D];暨南大学;2016年
7 胡志强;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芳;时代蜕变与自我调适中叙事建构的努力及困窘[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雨佳;以《边城》和《长河》为例看沈从文的民族国家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杨颖慧;从“文”到“物”,发掘生命与美[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23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2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