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老舍与海子个性气质比较论

发布时间:2018-02-05 03:36

  本文关键词: 老舍 海子 个性气质 出处:《北方论丛》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老舍个性气质的内核包括乐观、诚实、开朗、自尊、坚韧、谦和、严谨等因素,海子个性气质的底色体现出悲观、单纯、内向、敏感、脆弱、孤傲、散漫等特征。他们个性气质的形成与各自母亲的生命教育、家庭环境、地域文化有密切联系。不同的个性气质导致他们在生活与交友、爱情与婚姻、死亡态度、文学风格、文体选择等方面有迥异的表现。老舍选择小说作为自己创作主阵地,文学风格以悲凉为主色调;海子终生痴迷诗歌创作,文学风格以浪漫著称。
[Abstract]:The core of Lao She's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includes optimism, honesty, cheerful, self-esteem, tenacity, humility, preciseness and so on. Haizi's personality reflects pessimism, simplicity, introversion, sensitivity, fragility and solitud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mother's life educatio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ulture. Different personality qualities lead to their life and friends, love and marriage, death attitude. Lao She chose the novel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his creation, and the literary style was mainly in the shade of desolation. Haizi is always obsessed with poetry creation, and his literary style is famous for his romance.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3
【正文快照】: 平民小说作家老舍与浪漫诗人海子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如幼年家境贫困、母亲对两个人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两个人均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等,但两个人在生活与交友、爱情与婚姻、死亡态度、文学风格、文体选择等方面也有许多迥异的表现。 一、个性气质成因比较 个性气质的成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荣光启;;“蜃景”中的真实——“诗的社会功能”随想[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化学者、传媒人士 河西;分成两半的海子[N];东方早报;2009年

2 西川;海子的诗需要更好的表现形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本报文化生活版主编 吴小曼;海子:一个永远的孤独的“王”[N];华夏时报;2013年

4 林黑;海子重生 诗意永恒[N];东方早报;2007年

5 本报书评人 陈超;大地?太阳?……这是个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记者 苟文娟;与海子的诗歌同行 共赴诗歌盛宴[N];柴达木日报;2012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林美强;海子的诗影响后世五百年?[N];南方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蒋金龙;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N];西部时报;2004年

9 记者 孙丹丹;海子的灵魂将永远栖居在金色世界[N];柴达木日报;2012年

10 叶怡雯;清新呈现海子的诗歌与爱情[N];文艺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珍;断裂的飞翔——海子论[D];安徽大学;2004年

2 张文武;海子的永恒轮回[D];安徽大学;2004年

3 黎鑫;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慧明;基于庞德三原则理论的慕浩然英译海子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何海军;“幸福”如何可能[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冬冬;前往与返回:海子与形而上学的断裂[D];河南大学;2009年

7 朱艳华;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诗与思——海子的选择、承担与宿命[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艳;浪漫的抒情—论海子诗风[D];青岛大学;2005年

9 霍U,

本文编号:1492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92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b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