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3 20:48

  本文关键词:《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北师范学院》 2013年

《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研究

李优  

【摘要】:《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其“通变”理论是该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后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讲疏》的序言中特别指出:“读《文心》,当知崇自然、贵通变二要义;虽谓为全书精神可也。”1当下学界对刘勰“通变”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心雕龙》枢纽论、创作论和批评论等方面,而在刘勰极为重视的文体论领域则少有人涉足。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进行探究,以期更为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由导言、结语及正论四章内容构成。其中导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探讨“通变”理论的起源,另一部分是对《文心雕龙》“通变”的研究成果作整体性述评。结语部分,概述《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对前人的继承及对后代文论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当下文体流变现象简析,概述《文心雕龙》“通变”理论在今天的价值所在。本文第一章论述“通变”释义、理论基石及文体范型。这一部分由三节组成:第一节通过对《文心雕龙·通变》篇的解读,从理论构成的角度,论证“名理有常”,文体“故实”为“通”;“数酌新声”,“文辞气力”为“变”;“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为“通变之数”的“通变”观内核。第二节通过对《原道》、《征圣》、《宗经》篇的分析,从理论基石的角度,揭示刘勰“通变”观的哲学基础。第三节通过对屈骚文本的剖析,,以证刘勰确立的文体“通变”的典范。第二章论述《文心雕龙》文体结构论中的“通变”理论。即论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这四大结构论自身所体现的“通变”理论。刘勰从“原始以表末”来论各类文体之起源与流变,从“释名以章义”来解释各类文体的名称,以彰显其涵义,从“选文以定篇”来确立各类文体范本,从“敷理以举统”提出各类文体写作规范。刘勰将上述“文体论”的四个方面的建构置于“通变”理论的基础上,即上“通”经典,为各类文体溯源疏流、训释涵义、选定典范,规范体式,在坚持各文体体制“通”于“五经”文体的尺度与框架的同时,他也强调“变”,只是他把“变”的范围限定在文体的形式、语言、具体作法、技巧等方面。第三、四两章具体论述的是《文心雕龙》文体论二十篇中的“通变”理论。其中第三章论述的是“文”类《诗》系、《礼》系诸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以及“文笔杂”类《杂文》《谐隐》中的“通变”理论。第四章论述的是“笔”类《春秋》系、《易》系、《书》系诸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刘勰在对“文”、“文笔杂”、“笔”类等各文体论的研究中,首先依据“原始表末”的文体探源与“选文定篇”的范例分析,分别论证各文体与五经的渊源关系;其次,将“敷理举统”与“释名章义”相结合,指出各文体在“禀经以制式”的基础上,偏向语言、技巧等形式方面的变化,肯定其“通”于经的“正变”、“奇变”,批判其背于经的“讹变”、“诡变”。 总之,《文心雕龙》的“通变”理论贯穿于文体论的始终,尤其强调了以《诗》、《书》、《礼》、《易》、《春秋》为诸文体之源、之体制之大要的观点。本文通过对构成文体论的诸篇论文的分析,揭示了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通”、“变”概念并举,然“通”“变”关系不对等,即在文体制作的规范性上,更多的突出了“通变”之“通”的继承性;在具体的技巧、方法及语言等方面,则更多地体现了“变”的这一理论特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0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懿;;也谈《通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2 陈喆烨;;古典文论之“通变”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3 胡继华;“会通”与“适变”——《文心雕龙》的艺术历史哲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艳艳;高淮生;;近十年《文心雕龙》“通变”论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吕婷婷;;通与变的辩证统一——读《文心雕龙·通变》有感[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5期

6 杨晖;;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7 杨晖;;“通变”诗学转向中的崇正倾向——试论刘勰的通变观[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8 穆克宏;变则其久 通则不乏——刘勰论文学的继承和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郑小宁;刘勰关于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理论浅识[J];佛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韩泉欣;刘勰论宋齐文学及文学的古今之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喆烨;通变说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艺鸣;《文心雕龙》和谐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丛丽丽;“通变”观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体系[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春芳;《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因”与“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王丹;;先唐哀诔之明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李俸珪;;礼治与王权的客观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鄂启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赋、比、兴探微[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继华;“会通”与“适变”——《文心雕龙》的艺术历史哲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涛;《文心雕龙》新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王艳艳;高淮生;;近十年《文心雕龙》“通变”论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杨晖;;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5 墨白;试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依层递述的关系[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成九田;畅孝昌;;古代文论之“通变”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年01期

7 张贺;;《文心雕龙·定势》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吕肖奂;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规律及其与创作主体之间关系浅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吴承学;论中国古典的文学风格品级说[J];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10 杨晖;;“正变系乎诗”——试论叶燮对“诗体代变”的原创性阐释[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恕诚;[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健;语体与文体关系的一致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朝辉;;再谈通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石了英;;论刘勰的文学发展观[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陈冬玲;;《文心雕龙·通变》“味”字考辨[J];语文学刊;2007年17期

4 程天祜;《文心雕龙》的“通变”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年03期

5 刘绍瑾;以比较的视野看刘勰的复古文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6 曾祥芹;《文心雕龙》章法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7 王焕然;中庸与刘勰的“唯务折衷”——对《文心雕龙》思想方法的一种考察[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梁祖萍;;刘勰论文学鉴赏的途径和方法(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李清良;《文心雕龙》方法论体系之梳理与评价[J];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03期

10 吴林伯;《文心雕龙》正诂(十二则)[J];古汉语研究;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然;蔡欣;;《文心雕龙》的批评论[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万耕;;空山先生的太极观(提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袁济喜;;从传统文化看北京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谢婉珍;;治法通变[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林颂育;;释“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童山东;曾玉章;;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与刘勰《文心雕龙》语言风格论美学思想比较[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周文英;;《公孙龙子》中的哲学和逻辑思想[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8 蔡宗阳;;论譬喻的分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9 刘玉照;罗秋香;徐芬芳;;作为制度运作新方式的通变——早期乡镇企业发展与基层直选案例的比较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蔡钟翔;;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天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范昕;[N];文汇报;2011年

3 通宣;[N];玉溪日报;2011年

4 陶文;[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唐文霖;[N];玉溪日报;2008年

6 史忠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杨东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任遂虎;[N];文艺报;2009年

9 记者 张兰;[N];人民邮电;2003年

10 记者 李犁;[N];云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万洪;《文心雕龙》雅丽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于景祥;《文心雕龙》与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D];河北大学;2007年

3 杨倩;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晓军;《文心雕龙》的篇章语用学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云;四萧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张志勇;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栗永清;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优;《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2 刘春芳;《文心雕龙》通变理论的“因”与“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慧娟;《文心雕龙》文体论的文化意义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4 姜现甲;通变成器—先秦造物之“象”的仿生设计美学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5 张茂;《文心雕龙》总论及创作论美学思想管窥[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昭粲;《文心雕龙》称引《诗经》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春光;《周易》与《文心雕龙》——兼论以“阴阳”观念为基点的风格论[D];湖南大学;2010年

8 李侠;《文心雕龙》与《抱朴子外篇》文学思想相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张瑞鑫;《周易》对《文心雕龙》形上理论建构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于晓楠;《文心雕龙》与桐城派文学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通变”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1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1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c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