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上海小儿女行走在香港——张爱玲电懋剧本中的世俗和反“五四”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10:48

  本文选题:张爱玲 切入点:电懋剧本 出处:《当代电影》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张爱玲在1957—1964年先后为香港国际电懋影业公司创作了十部电影剧本,其中八部被拍摄成电影,剧作中的喜剧冲突和人物角色的精心设置使得这些电影成为香港电影文学的经典之作。就文学成就来说,一方面,陷入生活困顿的张爱玲用自己的高超文学技巧涉足电影剧本创作,她苍凉的文学风格似乎被一种"小儿女情怀"所取代,早期沪港传奇故事被一个个通俗的都市言情故事取代,展现出张爱玲骨子里的世俗一面,而世俗的一面加上精心的情节设计和艺术表现,使得张爱玲电懋剧本成为她后期创作的一座艺术高峰;另一方面,结合张爱玲出国后,不断修改自己旧作的创作状态,电懋剧本中透露出来的创作倾向和艺术观念变得尤为重要了。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电懋剧本的分析,同时结合她的创作生涯,重新寻找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世俗精神和幼年创伤的内在传承谱系,为张爱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想象空间。
[Abstract]:From 1957 to 1964, Zhang Ailing produced 10 screenplays for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Company, eight of which were made into films. The comedy conflicts in the plays and the careful setting of the characters make these films a classic work of Hong Kong film literature. In terms of literary achievements, on the one hand, With her superb literary skills, Zhang Ailing has dabbled in film screenwriting. Her desolate literary style seems to have been replaced by a kind of "little children's feelings," and the early stories of Shanghai and Hong Kong were replaced by one by one popular urban romance stories. Showing the secular side of Zhang Ailing's essence, and the secular side, coupled with elaborate plot desig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made the TV script of Zhang Ailing become an artistic peak of her later cre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going abroad in conjunction with Zhang Ailing, With the constant revision of the creative state of her old works, the creative tendencies and artistic concepts revealed in the screenplay have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ine Zhang Ailing's writing career with an analysis of Zhang Ailing's screenplay. Searching for the secular spirit in Zhang Ailing's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inner inheritance of childhood trauma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y of Zhang Ailing.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所;
【分类号】:I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2 赵晓梅;张爱玲及其作品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赵君哲,徐美勤;走近张爱玲──从人格心理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陆璐;;众声喧哗——“张爱玲现象”多元化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5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1期

6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4期

7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柳星;;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朱文斌;;“张爱玲神话”及其反思[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10 陈亚明;;张爱玲译事年表[J];新文学史料;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书评人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丽琼;张爱玲 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舒晋瑜;佚文遗作双问世 再度惹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袁良骏;满城都是张爱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李惠敏;“国难当头时卿卿我我的一族”[N];文艺报;2005年

8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两部作品和我们非常有距离”[N];东方早报;2011年

9 付艳霞;“孤岛”时期的上海摩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止庵;《今生今世》的读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6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2 石晓蕊;“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芳芳;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李新慧;张爱玲经典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5 潘莉;女性审美视角下张爱玲创作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孟芳芳;张爱玲的生存际遇与叙事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淼然;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8 吴依涵;张爱玲独特女性观下创作美学的呈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妮妮;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D];延安大学;2015年

10 程业久;传里看张:张爱玲传记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3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83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