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文学生态与价值关怀——论新世纪文学写作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姿态

发布时间:2018-03-12 12:36

  本文选题:新世纪文学 切入点:文学生态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世纪以来,作家的文学创作充满了各种变量,写作心态、写作水平、写作对象都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文学的审美组成在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在拓展。从文学生态学的视角,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学与意识形态呈现出新的审美姿态,即作家政治意识的坚守精神和对于时代政治的关照意识,作家政治责任的坚守选择和对于百姓民生的书写责任,作家政治激情的不断调动和对于社会负面信息的积极姿态。在人文关怀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即侧重自我情感的表达和对于人性原生态的呈现,更加接近平民、更具个人化特点,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人生。在教育启蒙方面则借助文学作品向人类个体传递价值思考和时代精神,是文学对于人类社会价值的认同引导,是对于人类群体美德的弘扬引导,是对人类个体欲望的精神引导。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writers' literary creation is full of various variables, writing mentality, writing level, writing objects are all changing, the aesthetic composition of literature is changing, the way of literature existence is expanding. It can be seen that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ideology show a new aesthetic attitude, that is, the writer'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his concern for the politics of the times, the writer's choice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and his writ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writer's constant mobilization of political passion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negative in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 of humanistic concern: focus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self-emo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human nature, which is closer to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literary works, with the aid of literary works, transmit value thinking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o human beings, which is the guidance of literature to identify with human social values. It is the spiritual guidance of human individual desire and the promotion of human group virtue.
【作者单位】: 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谢有顺;;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J];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2 曹文轩;;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J];粤海风;2006年03期

3 赵艳;文学·梦想·社会责任——铁凝自述[J];小说评论;2004年01期

4 何青志;文学: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建构新世纪“人学”的精神家园[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6期

5 谢冕;理想的召唤[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慧群;张鹏;;文学生态与价值关怀——论新世纪文学写作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姿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王国文;刘畅;;搭建一座走进经典的“桥”——以《苏东坡传》为例[J];学语文;2017年02期

3 陈双双;;被崇高化的香雪——重读《哦,香雪》[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4 李沛霖;;胡同文化下“忍”的精神困境——铁凝《永远有多远》中白大省人物形象分析[J];艺海;2017年01期

5 刘晓南;;作为学者的曹文轩[J];创作评谭;2017年01期

6 林进桃;;论低成本喜剧电影的底层叙事策略——以影片《高兴》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7 李东华;;论曹文轩的文学选择——以《草房子》《青铜葵花》《蜻蜓眼》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09期

8 孙桂荣;;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与价值隐忧——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谈起[J];文艺研究;2016年06期

9 牛娟;;耦合与创化:铁凝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因素[J];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04期

10 李德南;;生存论的写作路向与写作伦理——以史铁生为中心[J];山花;2015年2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有顺;;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从诗歌集《出生地》说起[J];文艺争鸣;2007年04期

2 余平;;文学,还有人爱你吗?[J];新华文摘;199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磊;新世纪文学的出路:科学文学──兼论灾害文学的创立及发展思路[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0年02期

2 罗峥嵘,刘彦武;新世纪文学走势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3 杨扬,王鹏飞,王京芳,李相银,邓集田,韩袁红;影响新世纪文学的几个因素[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4 张颐武;李祖德;张冲;赖洪波;师力斌;刘稀元;史静;魏薇;;关于“新世纪文学”[J];文艺争鸣;2006年01期

5 张未民;;中国文学的“时间”——关于“新世纪文学”论述的一个逻辑起点[J];南方文坛;2006年05期

6 雷达;任东华;;“新世纪文学”:概念生成、关联性及审美特征[J];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7 白烨;;新的裂变与新的挑战——我看“新世纪文学”之二[J];文艺争鸣;2006年06期

8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宋炳辉;;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生态[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10 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我为什么主张“新世纪文学”的提法[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2 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我为什么主张“新世纪文学”的提法[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3 杨晶;;新世纪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世纪文学十年”学术研讨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4 张未民;;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5 ;年会小组讨论情况 第一小组举行了关于“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及总体研究”的讨论[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雷达;任东华;;新世纪文学初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9 谭光辉;;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10 吴思敬;;“新世纪文学”,还是“世纪初文学”?——关于当下文学命名的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一宁;“新世纪文学研究”渐成气候[N];文艺报;2006年

2 李林荣;新世纪文学新在哪里[N];文艺报;2008年

3 傅逸尘;“新世纪文学”是否该终结[N];文艺报;2014年

4 文波 小石;“新世纪文学”呼之欲出[N];文学报;2002年

5 谭光辉 唐小林 白浩;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N];文艺报;2006年

6 张未民;呼吁开展新世纪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7年

7 于文秀;“新世纪文学”的空泛能指与文化想象[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朱寿桐 澳门大学中文系;新世纪文学走势与传媒决定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次仁罗布;培养文学新人 繁荣文艺创作[N];西藏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俞小石;迎接新世纪文学的春天[N];文学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豪杰;苦难中的人性呈现与困境中的精神坚守[D];兰州大学;2015年

2 黄金;从《第七天》看新世纪文学的体制运作与意义生成[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修;数字媒介与新世纪文学[D];温州大学;2015年

4 洪晓萌;暧昧与轻逸—新世纪视阈下的70后短篇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岩;论新世纪文学中的“80后一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7 谢莹;新世纪文学发展和困境之思[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舒侠;新世纪文学的道德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亮;新世纪文学的哲学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仁娟;新世纪文学的思想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1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601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1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