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戏曲双线结构的诗学源流

发布时间:2018-03-17 22:07

  本文选题:双线结构 切入点:戏曲结构 出处:《戏剧艺术》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双线结构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结构形态之一。前人研究往往就叙事文体来研究叙事结构,将戏曲与小说并置,忽略了更大的文学传统尤其是诗学传统对戏曲的影响。戏曲双线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诗学中的对仗结构,《孔雀东南飞》由单线衍生成双线即是其先声。早期南戏已经形成了较为工整的双线结构,《琵琶记》遵循着对仗结构"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美学取向,完善了双线结构。而超越单纯工整的骈对,在此基础上以散对骈,进入"奇偶适变"的更高层面的辩证对应,本就是古典诗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元明以来,戏曲被逐步纳入"文体代嬗"的文学谱系中,自然也开始承续着更为广阔的文学传统:以家国兴亡对应工整的生旦离合,超越单纯骈对,形成了离合与兴亡并举的双重结构。
[Abstract]:The twin-line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basic structural forms of Chinese classical opera. The influence of the larger literary tradition, especially the poetic tradition, on the opera has been neglected. The origin of the twin-line structure of the oper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tagonistic structure in classical poetics. Shinan Opera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neat two-line structure, and the Book of Pipa follows the opposite structure. "it is easy to say what is right." On the basis of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dilemma, opposition as superiority, and positive opposition as inferiority, the two-line structure is perfec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rallel pairs, which go beyond mere neatness, go into a higher level of dialectical correspondence of "odd and even changes". Since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opera has gradually been brought into the literary pedigree of "style evolution", and naturally it has begun to carry on a broader literary tradi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correspond to the neatly natural separation. Beyond the simple parallel pairs, the double structure of clutch and rise and fall is formed.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I207.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光祖;一门独立的课程——《戏曲写作教程》序[J];四川戏剧;2001年04期

2 何中兴;50年后的戏曲[J];东方艺术;2001年02期

3 王潞伟;;谈符号与戏曲创作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余大洪;;失迷了的戏曲创作[J];东方艺术;2011年S1期

5 王建光;;打好戏曲创作“前三板”[J];广东艺术;1995年01期

6 安葵;;寻求戏曲创作的新突破 2013年戏曲创作回眸[J];剧本;2014年01期

7 吴钩;;清代的戏曲[J];杂文选刊(中旬版);2012年01期

8 范钧宏;戏曲创作琐谈[J];剧本;1957年06期

9 陈鹏;;戏曲创作意识的激变与思维惯性的突破[J];戏曲研究;2001年01期

10 杜桂萍;论吴伟业对戏曲文体的选择[J];江汉论坛;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进戏曲创作繁荣[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李简;;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施旭升;;戏曲意象论——中国戏曲艺术的本体性描述[A];东方丛刊(1992年第4辑 总第4辑)[C];1992年

4 孙书磊;;典型理论与20世纪戏曲批评“失语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上官涛;;崇雅归正——试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云川;“如果你能写戏曲,,就什么都能写”[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刘文峰;徽商对戏曲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13年

3 ;当舞台艺术遇到新媒体[N];文艺报;2014年

4 刘祯;中国戏曲创作与理论的本体回归[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周玉宁;对戏曲传统的执著守护[N];文艺报;2012年

6 曹瀛;陈明“三农”题材戏曲创作的审美追求[N];光明日报;2014年

7 黄森林;戏曲创作应有情感深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廖奔;古典优雅[N];文艺报;2011年

9 刘恩平;戏曲艺术本体、美学特点的新观照[N];中国文化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张成;戏曲新古典主义正逢其时[N];中国艺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玉人;勃发与超越——新时期建戏曲创作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焦福民;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义枢;清代节烈戏曲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7 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张静;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春龙;粱廷g彙短倩ㄍで啊分醋髀垩芯縖D];集美大学;2015年

2 程晓清;清代状元戏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张文雯;明清女性剧作情感抒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雅静;黄之隽戏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俊;虞姬题材戏曲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6 张冉;戏曲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D];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7 邓桂英;屠隆“自况”戏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赵璐;《山左戏曲集成》文献与戏曲文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丁亚群;明清女剧作家“自况”戏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10 华萌;《檀香刑》小说创作的戏曲风格[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6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626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9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