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评与文质论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评与文质论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3年
魏晋南北朝史评与文质论的发展
蒋迪
【摘要】:魏晋南北朝史学批评中的文质论与文论中的文质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魏晋南北朝史学批评中的文质论对于文辞与内容的观点有别于文论中文质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重文轻质的观点,而是秉承先秦两汉时期更重视文章内容的传统,以重质轻文为其基本观点。虽然,魏晋南北朝史学批评中的文质论不免受到当世文论中重文轻质的影响,有追求华丽风格的倾向。但是,其基本上还是秉持了重质轻文的传统观点,对当世过于重文轻质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并努力规范史学著作的写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补充扩展了文论中文与质的内涵,使文与质不仅主要表现为华丽与质朴的两种风格,还表现在形式与内容、润色与真实,以及古言与今言之中。其次,通过许多秉承了重质轻文观点的优秀的史学著作为文论中文质论中的文质论走向“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提供了理论训实物上的借鉴。魏晋南北朝史学批评中的文质论不仅具有史学意义,同时还具有文论意义,是魏晋南北朝文论中文质论的组成部分。其重质轻文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世文论中过于重文轻质的文质论起到了补充和引导作用,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和文论中文质论的某些观点一起,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学朝文质并重方向发展的正确走向。而时至初唐时期,通过初唐史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魏晋南北朝史学批评中文质论对文论中文质论走向“文质彬彬”的引导和奠基作用才逐渐彰显出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0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运生;从《诗品》的批评标准看钟嵘的文质观[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瞿林东;史学与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陈颖;美·审美·审美的史学——立足于美学与史学的交叉点并主要着眼于后者发展的逻辑推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林国妮;;试论审美对史学的影响——以两汉魏晋南北朝“逸传”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瞿林东;关于范晔史学思想的两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1年04期
6 瞿林东;;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J];东岳论丛;2008年04期
7 黄前程;;文质论: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8 薛富兴;文与质:中国美学史的逻辑起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陈颖;;审美:史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游翔;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范畴与标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郭皓政;;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4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5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6 曾垂超;李军均;;小说评点文体的独立:从子史之评到文学之评——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的源流及意义论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7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8 熊寿康;读《辞源》(修订本)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高方;;从庄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若英;;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辉;;史学批评原理片论[J];安徽史学;1991年03期
2 陈来;;“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说儒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黄洁;“任自然”:魏晋南北朝审美意识的主流[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陈颖;美·审美·审美的史学——立足于美学与史学的交叉点并主要着眼于后者发展的逻辑推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瞿林东;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1期
6 束景南;文质说:作为一种文化学的历史发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01期
7 陈颖;;审美:史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8 梁红燕;“逸”从隐逸人格向审美范畴的演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宋艳萍;孔子质文说与汉代文家特质[J];孔子研究;2003年04期
10 束世澄;;范晔与《后汉书》[J];历史教学;1961年Z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溶;我国文章的文质论概貌观[J];中州学刊;1991年01期
2 江源;“文质论”与古代杂文[J];宜宾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 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J];文学遗产;2002年05期
4 吴建民;古代“文质”论的三层内涵及“人”学之影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蔡育曙;;“文质论”的渊源及其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85年03期
6 姚才刚;先秦礼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晚周礼的文质论》[J];江汉论坛;2005年05期
7 张颖;论刘勰在探讨文学发展路径中特殊地位的体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王宝大;文采生成浅论[J];求是学刊;1994年04期
9 黄前程;;文质论: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0 杨念群;;“文质”之辩与中国历史观之构造[J];史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裕哲;;韩国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承宗;;从妇女史的视野深化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中村圭尔;夏日新;;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余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过去和现在[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5 ;后记[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6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牟发松;;六朝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结集——新世纪问世的三部日文魏晋南北朝史著作介评之一[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新;;山东大学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黄烈;;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代序[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10 张承宗;;从妇女史的视野深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明;[N];文汇报;2011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沙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林国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杨红英;[N];大同日报;2008年
5 徐苹芳;[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丁磐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李梦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曹继军;[N];光明日报;2001年
9 张兵;[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徐振贵;[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艾璐;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东洋;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唐燮军;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尚永琪;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丽;《魏书》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洪蓉;《礼记》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俞明;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迪;魏晋南北朝史评与文质论的发展[D];西南大学;2013年
2 张颢璇;中国传统绘画文质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3 谢珺晗;应玚、应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洪柱;孔子文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周小燕;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功用观[D];新疆大学;2012年
6 谢亦峰;魏晋南朝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宁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新观念探索[D];山西大学;2007年
8 李静;魏晋南北朝少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春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泰山羊氏[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毛腾飞;魏晋南北朝孝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评与文质论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6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