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魅:文化记忆幻象中的顾城与海子
本文选题:文化记忆 切入点:共同点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在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中,顾城与海子已经演变为当代记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两者都具有一些记忆的共同点,持续地影响着后来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没有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中被遗忘。然而他们身处文化记忆幻象中,并逐步成为新诗消费化、娱乐化的表征。同时,由于这种被杨·阿斯曼称之为"凝聚性结构"的象征体系的形成,使得两者诗文本与文本之外的因素混杂在一起,从而难以分辨,影响了大众的判断和接受。假象的被接受不等同于深层认同。顾城与海子所形成的"凝聚性结构"亟需被整理并突破,从而赢得一种精确的阐释。从诗歌文本的有意抬高到日常生活的神化,文学与日常生活经验互相渗透,诗人形象被不断演绎。以文化记忆为视角切入两人文化记忆共同点的内部从而"去魅",有利于读者对于两人的认识回归到诗歌本体层面,从而真正让海子和顾城回归到地平线。
[Abstract]:In the century-long history of Chinese new poetry, Gu Cheng and Haizi have evolved into indispensable cultural symbols in contemporary memory culture. Both have some common memory in common, which continuously affects the readers' reading interest. So they are not forgotten in the fragmented information age. However, they are in the illusion of cultural memory,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symbol of consumption and entertainment of new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As a result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symbolic system, which Yang Asman calls "condensed structure", the two texts are mixed with factors beyond the text,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The acceptance of false images is not equal to deep identification. The "condensed structure" formed by Gu Cheng and Haizi needs to be sorted out and broken through. Thus winning a precise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deliberate elevation of the text of poetry to the divinity of daily life, literature and daily life experience permeate each 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the poet is cut into the common ground of their cultural memory, thus "disenchantment",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people returning to the level of poetry ontology, so that Haizi and Gu Cheng can truly return to the horizon.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光;他乡的悲怆(上)——十年回望:顾城的诗和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李正光;他乡的悲怆(下)——十年回望:顾城的诗和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唐晓渡;顾城之死[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6期
4 杨然;;读顾城《远和近》[J];名作欣赏;2006年05期
5 杨然;;读顾城《远和近》[J];名作欣赏;2007年01期
6 黄晚;;顾城诗歌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6期
7 章学珍;;幻象之死——从《英儿》及其诗作看顾城弃城[J];创作评谭;2007年03期
8 张鲲鹏;;我看顾城和他的诗[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章学珍;;幻像之死——从《英儿》及其诗作看顾城弃城[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10 李金凤;;天国花园的坍塌——新解顾城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J];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岛由子;;关于《鬼进城》——顾城诗的语言论[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捷鸿;;论顾城的诗歌创作[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4 荣光启;;“蜃景”中的真实——“诗的社会功能”随想[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春香;;再读《英儿》[A];让世界绿起来[C];2008年
6 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全兴;请摘去顾城的璀璨光环[N];文学报;2013年
2 萧朗;两个极端上的“顾城”[N];文学报;2013年
3 诗人、先锋戏剧评论家 兰波;他的灵魂在诗和画中游荡[N];华夏时报;2013年
4 姚全兴;再谈摘去顾城的璀璨光环[N];文学报;2013年
5 牛丽;好孩子和诗[N];深圳商报;2002年
6 诗歌评论家 钟文 早报记者 沈yN 整理;“一个本真的诗人无法逃避的悲剧”[N];东方早报;2013年
7 文化学者、传媒人士 河西;分成两半的海子[N];东方早报;2009年
8 西川;海子的诗需要更好的表现形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本报书评人 陈超;大地?太阳?……这是个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记者 苟文娟;与海子的诗歌同行 共赴诗歌盛宴[N];柴达木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玉荣;活在梦里的人——顾城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铭芳;论顾城诗歌的创作演变[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杨坤;论顾城诗歌的幻想气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义德;顾城的诗及诗学心理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蔡胜男;顾城中后期诗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辛炜玲;顾城诗歌风格嬗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孟炯;生命的悲歌[D];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双双;顾城“童话世界”的审美建构[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10 吴伟;别有天地非人间[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7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66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