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形象的形成、演变及叙事分析
本文选题:刘备 + 形象 ; 参考:《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致力于研究刘备形象的发展演变,并借此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变化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分析。全文按照刘备形象的演化顺序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刘备史传形象的形成时期。陈寿《三国志》对刘备生平大事和三方评价的记述,与裴松之注对相关绯闻逸事的收集共同构成了对刘备形象的史传叙事,在《三国志》中塑造了一个以道义为旗帜的英雄霸主的形象,其道德性的呈现为后来的对其形象的再创造奠定了基础;同时,该时期刘备的个人形象开始与上层官方所关注的正统性问题产生关联,体现在当时不同的史学著作中;早此时文人编注的志人志怪小说中的刘备,开始与史传叙事的品评人物相分离,逐渐成为文人意趣的寄托。第二部分是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刘备的主流形象开始被依托民间文艺逐渐崛起的民间话语所主导。该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导至了对新的叙事话语要求,刘备的形象开始通过民间叙事走入文艺领域,以《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为代表的民间文艺中的刘备成为一个宽和仁爱的民间带头大哥,并形成了桃园系统、相貌出身、君臣关系、坐骑装备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刘备形象的基本元素;在这一时期文人的诗词中,刘备与诸葛亮一起被塑造成明君贤臣的代表来寄托其建功立业的心愿,而在文人的散文和笔记里,一方面刘备成为道德理念的寄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人日益增加的对民间的关注;该时期刘备良好的民间形象也逐渐影响到上层统治阶层,导至蜀汉正统逐渐为全社会所接受。第三部分是明清以降。这一时期《三国演义》开始主导刘备形象。作为一部集大成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力图将带有上层色彩的史传叙事和带有下层色彩的民间叙事融合起来,并加入了文人的审美意趣和道德理想,塑造出一个在道德情操方面近乎完美的刘备形象。之后《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形象始终占据社会公共话语的主流,对后世的戏剧乃至海外的刘备形象的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三国演义》建立在调和的基础上的刘备形象也引起了不同阶层的反弹,以批判其虚伪和心机为主的刘备的负面形象出现在戏剧等中,在下层民间表现为“吃酒讹赖”、“结义争兄”等民间故事和“李逵——刘备”型民谚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流传。这一时期文人笔记及史评著作中对刘备作为历史人物所做出的评价和分析越发具有严谨的学术风范,而上层统治阶层对刘备形象的观点逐渐成为民间大势的附庸。横向从社会内部的角度看,刘备形象的历史变迁与三个社会阶层密切相关:即关注正统问题的上层统治阶层、兼具娱乐倾向和道德倾向的下层平民阶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意志的文人阶层。其中,统治话语对刘备形象的塑造贯穿了中国的古代史,民间话语在唐宋时期开始彰显,并在明清时期与统治话语呈现交融的趋势,文人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古代前期往往作为统治话语的代言者,后期亦开始与民间合作。三个社会群体的历史发展和消长起伏及其之间的相互融合、博弈和妥协也给刘备形象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Abstract]: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Liu Bei ' s image ,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strata of Chinese society . The first part is the formation of Liu Bei ' s image . The first part is the formation of Liu Bei ' s image .
At the same time , the personal image of Liu Bei in the period began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official concern of the upper level officials ,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writings at that time ;
Liu Bei and Liu Bei ' s image began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character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 The second part is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Liu Bei ' s image began to be led by folk words rising gradually by folk literature . Liu Bei ' s image began to go into the literary field through folk narration .
In this period of scholars ' poems , Liu Bei , together with Zhuge Liang , was portray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ing - jun ' s virtuous minister to host his wish for his work , while in the prose and notes of the author , Liu Bei became the host of the moral idea , and on the other hand , it showed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of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
In this period , Liu Bei ' s good folk image has gradually influenced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upper layer , which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whole society . The third part is the literary work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 The Liu Bei image of Liu Bei ' s imag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Liu Bei ' s image i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世厚;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2 吴微;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4期
3 戴承元;试论《三国演义》在“天命”和“人事”之间的两难抉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三国演义辞典》韩文版问世[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2期
5 沈伯俊;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朱汉彬;以“义”为先以“仁”为本——简析《三国演义》的道德观与政治观[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方成慧;;《三国演义》运用历史文献的方式初探(上)[J];写作;2002年15期
8 郑铁生;名符其实的《三国演义新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9 梅新林,韩伟表;《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10 晓文;“自负”与“自卑”——读《三国演义》有感[J];陕西审计;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管仁福;;试论《三国演义》“气”的文化意蕴[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喻斌;;曲直随剪裁 善恶任取舍——析《三国演义》中上庸之战的虚与实[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蓝晓光;;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的竹兵器[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单长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国演义》之作[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显慈;;《三国》、《水浒》之修辞艺术[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文新;;小说史上的一处重要分野——追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之源[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8 曹亦冰;;考论《三国演义》关羽的“重枣脸”[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9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三[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小立;新版《三国演义》将开拍 高希希誓言要打造精品[N];文艺报;2008年
2 沈伯俊;《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N];解放日报;2007年
3 程兵;原创新漫画 《三国演义》魅力所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4 秋香;千淘万漉成精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商报记者 李岩;动画片《三国演义》开辟中日合作新模式[N];北京商报;2008年
6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语文》执行主编 桑哲;《三国演义》数字化助推名著研究性阅读[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尼东;《三国演义》大型系列邮票演绎的人才使用真谛[N];中国集邮报;2014年
8 ;文史对照插图本《三国演义》出版[N];文学报;2000年
9 王后法;《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李云峥;三国演义、航海信托与股市文化[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甜;《三国演义》中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3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秀云;《三国演义》满文翻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旭;《三国演义》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武志国;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金明淑;韩国文化中的《三国演义》因子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郭萌萌;《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及文化教学[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盼盼;《三国演义》英汉文本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6 田莉洁;深度翻译视角下的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杜小晶;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8 萨仁娜;《青史演义》与《三国演义》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罗义霞;归化异化视角下对汉语俗语翻译的比较分析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10 刘振东;司马懿形象流变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41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4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