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赋诗看春秋《诗经》学的审美转向
本文选题:《左传》 + 《诗经》 ; 参考:《学术交流》2017年09期
【摘要】:襄公十六年的温之会虽无明确的赋诗篇目记载,但这次赋诗活动中出现的"歌诗必类""同讨不庭"文化概念以及赋诗观志的现象,既是春秋文化的一个特色,也是先秦诗学的一个重点。在赋诗言志的时代,诗作为一种外交工具被运用于诸侯外交斡旋中,《诗》的文学审美属性在这个时期是被扼杀的。垂陇之会赋诗出现了明确的赋诗篇目,是春秋赋诗"断章取义"的代表,七子赋诗的盛况成为后代文人雅集永恒的想象与追念。郑六卿饯韩起上所赋郑诗需要借助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来理解,大量男女之情来比喻晋郑两国的亲善使得这次赋诗显得温情脉脉又风流文雅,标志着《诗经》审美属性的回归。
[Abstract]:Although there is no clear description of poems in the 16 years of Xianggong's warm meeting,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singing poetry must be classified" and the phenomenon of writing poems in the same way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ulture.It is also a focus of the pre-Qin poetics.As a diplomatic tool, poetry was applied to the diplomatic mediation of princes in the era of poetry, and the literary aesthetic attribute of poem was strangled in this period.There is a clear content of the poems in the meeting of Chuilong, which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poems of the seven sons becomes the eternal imagination and memory of the literati's elegant collection of future generations.Zheng's poems written by Zheng Liuqing's candied Han Qi need to be understood by Mencius'"will against will" method. A large number of men and women's feelings are compared to the goodwill of Jin and Zheng countries, which makes this poem appear tender and elegant.Marks the return of the aesthetic attributes of the Book of song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早期文化与民族认同:春秋赋诗研究”(2016CBZ014)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舫;文化大裂变与精神孤独——对春秋时期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J];浙江学刊;1992年02期
2 刘正民;;春秋外交简论[J];荆州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3 姜东光;也谈对孔子《春秋》的认识与评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4 王若菡;;春秋时期列国外交中的赋诗言志[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郑易;春秋姓氏简论——上古姓氏名字研究之一[J];渭南师专学报;1989年01期
6 陈彦辉;;论春秋辞令运用主体的成熟与理论的形成[J];学术交流;2006年10期
7 宋丁羿;;史料利用与儒家《春秋》学的形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8 金大伟;;浅析春秋战争作战方式的“诡道”特征[J];理论界;2011年07期
9 王傲兰;“兰”字补解[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10 刘翠萍;春秋时期婚姻形态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其泰;;春秋公羊学说独具的经学品格[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曹璇;还原历史——《原来这才是春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刘晓东;“学史”与“春秋”[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西北师范大学 来森华;春秋辞令的文体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丁羿;雅俗之间:《诗经》跨阶层传播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黄鸣;春秋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活动[D];复旦大学;2006年
3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芬芬;春秋辞令的文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茜;苏辙的《春秋》学与《诗经》学[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馨;《左传》与《史记》春秋时期战争篇章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慧玲;春秋历史散文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3 刘彩波;《左传》中的“命”类辞令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李明泽;《谷梁传》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5 宫婕;《春秋》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6 杜志勇;春秋时期女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琳;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陆跃升;《春秋左氏传》解释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周丹;论“春秋风度”[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俊;春秋行人辞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6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6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