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版本研究的新路径
本文选题:版本 + 文本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版本研究最基本的知识学工作是考识版本本性,包括版本的物质形态表征和版本内容构成特性。在此基础上,版本研究的新路径是必须从版本视域进入文本视域,了解作品正文本与副文本在文本建构和阐释中的功能和作用;还必须进入变本视域,厘清原文本与各种变本尤其是修改型变本之间的变异关系。于是,现代文学版本研究就主要集中于三个关键词:版本、文本、变本。与"版本"相关联的是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等;与"文本"相关联的是文本发生学、阐释学等;与"变本"相关联的是创作学、语言学、修辞学、观念史学等,因此,这种研究必然是一种科际整合研究。现代文学版本研究往往落实为校读记、书话等不同的著作形态,或走向更具学术价值的版本批评。
[Abstract]:The most basic intellectual work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edition is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the edition, including the material morp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ver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 composition of the edition.On this basis, the new path of edition research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nter the text horizon from the version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 text text and sub-text in the text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also to enter the variable text horizon.Clarify the vari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various variants, especially the modified variant.As a result, the study of modern literary versions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key words: version, text, variant."version" is associated with "edition", bibliography and collation, etc.; "text" is associated with text genesis, hermeneutics, etc.; and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creation, linguistics, rhetoric, conceptual history, etc.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bound to be an intersectional integration study.The study of modern literary versions is often carried out into different forms of works, such as school reading notes, book words and so on, or towards more academic criticism of version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学研究”(13BZW148)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宏宇;;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宏宇;杭泰斌;;中国现代文学版本研究的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朱灵慧;;译者显身场域与模式——以译作序跋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3 巫洪亮;;郭小川情诗与情书的互文性解读——兼论“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的多维向度[J];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4 尚延延;;《论语》马士曼英译本中副文本与正文本的意义关系探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5 徐天秀;;论《记丁玲》的“细事”与“人性”[J];东方论坛;2016年05期
6 姜云峰;;报纸微博中的副文本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7 邵部;孟繁华;;经典建构与当代语境——以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为例[J];小说评论;2016年04期
8 朱明胜;;《西游记》英译本副文本解读[J];小说评论;2016年04期
9 阮晶;;梁遇春小品文翻译的副文本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10 黄艳群;;试论译者注的历史演变及多重价值[J];中国出版;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寿桐;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规范笔谈[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4期
2 张莉;多向的思维 新颖的理论─—《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杨昌江;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5 汪应果;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02年04期
6 卢学英;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7 徐志伟;“中国现代文学专家学术座谈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8 季玢;“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建构刍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关于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栏目的说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解志熙;《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共识纪要[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文英;;一个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上海的现代文学(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王润龙;;从中国现代文学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三定;“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N];文艺报;2012年
2 袁盛勇;“中国现代文学”:命定会受到质疑[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杨阳 王泽龙;评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反思“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祝晓风;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张清芳;日本现代文学如何摆脱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易晖 中国现代文学馆;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金惠俊 韩国釜山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的韩文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岩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现代文学中的神话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方言入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赖斯捷;近现代湖南报刊与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7 申宜f,
本文编号:1769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69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