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曲沃晋侯墓发现的诗经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25 22:03

  本文选题:晋侯墓 + 出土文献 ; 参考:《学术交流》2017年09期


【摘要】:自1979年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曲沃县展开了持续近三十年的考古发掘,陆续发现并确定了西周时期历代晋侯的墓葬,出土了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近百件之多,堪称世纪之交我国考古学、历史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遗憾的是,这一重大发现却没有引起古典文学研究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曲沃晋侯墓地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以墓地出土的实物与铭文作为研究资料,将其与传世典籍与相关出土材料相结合,展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有助于解决《诗经》研究史上有关《唐风》与《魏风》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具体包括晋、魏的地理位置与《唐风》《魏风》的命名,晋魏文化与宗周文化的渊源关系及"尚武"特征的形成,《毛诗序》附会历史解说《唐风》《魏风》的可信性问题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唐风》《魏风》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文学特色,从而拓展和推动《诗经》研究的深入开展。
[Abstract]:Since 1979, archaeologists have carried out nearly 30 year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Quwo County, Shanxi Province. They have successively discovered and determined the tomb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unearthed nearly 100 bronze objects with inscriptions. It can be called an important discovery in the field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in China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Unfortunately, this important discovery did not attract enough attention from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communit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discovery of the tomb of Quwo Jin Hou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in literary history. Taking the objects and inscriptions unearthed from the graveyard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ancient books and related unearthed materials, the author carries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It is helpful to solve a series of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Tang Feng" and "Wei Fe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cluding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Jin and Wei dynasties and the naming of Wei Fe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of Jin and Zhou dynas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 Wu", the credibility of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Tang Feng" and "Wei Feng" are also discussed.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of Tang Feng and Wei Feng, so as to expand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曲沃晋侯墓的发现与《诗经》研究”(2015GX07)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啸;21世纪《诗经》研究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郝桂敏;南宋前期《诗经》研究的主要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赵逵夫 ,韩高年;《诗经》研究的一部重要参考书——评刘毓庆《诗经百家别解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郭万金,刘毓庆;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新时期《诗经》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国安;梁启超《诗经》研究述略[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何海燕;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清初《诗经》研究之状况——兼谈《总目》治《诗》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李宝龙;论古代中韩《诗经》研究比较的可行性[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赵沛霖;文化意识与20世纪晚期的《诗经》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马跃敏;关于《诗经》研究的传统与当下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赵沛霖;;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J];学术研究;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亚欣;;夏传才《诗经》研究综论[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一辑)[C];2006年

2 王洲明;;关于新世纪《诗经》研究的几点想法[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辑)[C];2006年

3 廖群;;谈谈《诗经》研究多维视角的拓展与交汇[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辑)[C];2006年

4 毛宣国;;梁启超的《诗经》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江口尚纯;;日本《诗经》研究文献目录[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一辑)[C];2006年

6 ;日本近年的《诗经》研究[A];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2002年

7 ;《诗经》研究新著六种简介[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一辑)[C];2006年

8 赵敏俐;;20世纪《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辑)[C];2006年

9 赵逵夫;;《诗经》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辑)[C];2006年

10 ;《诗经》研究新著五种[A];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郑志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突破《诗经》研究的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 陈永年;破解《诗经》研究千年公案[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赵敏俐;20世纪《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4 雷抒雁;青春梦幻莫当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宪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周青;欧美国家的《诗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瑜;俞樾《诗经》研究的成就及影响[D];山西大学;2006年

4 张亚欣;夏传才《诗经》研究综论[D];山东大学;2006年

5 卢妤婷;孙作云《诗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马晓艺;由近三十年《诗经》研究看文艺学方法的变化[D];河北大学;2012年

7 崔伟芳;吴秋辉及其《诗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郭万金;西学东渐下的现代《诗》学发轫——清季民初《诗经》研究初探[D];山西大学;2004年

9 张远东;廖平《诗经》研究述评[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叶t,

本文编号:1803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803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