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_《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王先霈圆形批评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师范大学》 2014年
王先霈圆形批评论研究
占钧宇
【摘要】:圆形批评论是王先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文学批评观,其倡导建设辩证的、感悟与理性融合的、适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文学批评。虽然其已在国内学术界引发了较大的影响,但其学术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发掘出来。有鉴于此,本文的主旨即以他的圆形批评论为中心,通过探寻其理论渊源,解读其理论特征以及其意义、价值和问题来阐释这一文学批评理论。从而凸显其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设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写作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第一章)追溯了圆形批评的理论渊源。这一批评理论的形成源于中西方丰富的圆的观念。其中,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于“圆”有着丰富的感悟和体认,在此文化和哲学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刘勰圆形批评观和司空图圆形批评观为王先霈圆形批评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圆形批评也从西方黑格尔的“哲学圆圈”思想、海德格尔的“解释圈”思想和弗莱原型批评中的“四季循环”思想汲取有益的理论养分,从而弥补我国古代素朴的圆形批评在思辨性和体系性上面的不足。 第三部分(第二章)是对圆形批评理论特征的阐释。其理论特征主要表现在充分关注美感以及文学阐释的丰富性这两方面。 在以美感为中心的批评指向这一方面。圆形批评肯定美感在文学批评中的不可或缺性,亦肯定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接受者分享美感的可能性,文学批评家向文学接受者传递美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凸显了圆形批评强调文学审美特质的特点。 在以文学阐释的丰富性为旨归的批评方法这一方面。圆形批评将文学文本意义划分为语义、寓意、复调、增殖意义这四重层次。为达成对这四重文学文本意义层次充分发掘,圆形批评倡导多重批评方法和视角的融合。通过索隐批评、历史环境批评、心理批评等多种路径来寻找文学文本的丰富意义;在阐释中,也藉着从语义的循环到解释的循环的方式,使得文学作品丰富的审美意蕴充分呈现出来。 第四部分(第三章)则总结了圆形批评的当代意义、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圆形批评实现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灵动和现代文学批评的思辨性、体系性在更高程度上的综合,其有益于建构富有民族特色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也有益于各类文学批评的自谐和互谐,从而引导文学批评整体的健康发展。当然圆形批评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其中争议性最大的便是可操作性问题;另外,对于批评主体的素养探讨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内容作了归纳和总结,也对圆形批评的前景作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也;;王先霈印象[J];长江文艺;1994年08期
2 鲁枢元;批评的整合——读“文学批评学”[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6期
3 龚崟;;论设计领域内的圆形批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樊星;开放、灵活、综合的文艺批评观念——由王先霈先生《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一书说开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闫月珍;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王先霈;;建设“圆形”的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曾军;走向批评的“圆形”境界——评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张智义;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华兹华斯诗学——一种圆形批评的尝试[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9 魏文;文学批评学研究的总结、探讨与整合──’94全国文学批评学研讨会综述[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王琴梅;倡导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湖北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问题讨论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商原李刚;自然主义政治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李华华;;从“道”的演变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尉利工;;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张晓芒;;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月刚;;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合理性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长江;邓小平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美国大学英文系的衰落和人文教育的滑坡[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刚;[N];文艺报;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燕;;圆形批评论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陈睿溪 徐思 魏筱;[N];湖北日报;2011年
2 记者 熊唤军;[N];湖北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占钧宇;王先霈圆形批评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宏燕;“智欲圆而行欲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占钧宇 >张宏燕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王先霈圆形批评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8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