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写作传统——兼谈乐黛云“新文化运动另一潮流”
本文选题:新文化派 + 乐黛云 ; 参考:《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11期
【摘要】:正一把"新文化派"与诸如林纾、辜鸿铭、严复、章士钊以及《学衡》派等"守旧派"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论争视为"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斗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的传统写法,而铺垫这一历史叙事传统的正是"新文化派"自己,尤其是其中热衷于写史而且往往把文化运动史写成个人自叙传的胡适。这样一部高度基于"新文化派"的角度或者立场的"中国新文化
[Abstract]:The debate between the "New Culture School" and the "old school", such as Lin Shu, Gu Hongming, Yan Fu, Zhang Shizhao and Xueheng, is regarded as a struggle between the "new culture" and the "old culture", as well as between the "new culture" and the "old culture". It is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method of "Chinese New Culture Movement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tradition is precisely the "New Culture School" itself, especially the Hu Shi, who is keen on writing history and often writes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movement as a personal autobiography. Such a new Chinese culture high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r position of the "New Culture School"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206.6;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敖光旭;;苏曼殊与早期新文化派[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李怡;;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3期
3 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J];文史知识;1999年08期
4 张颐武;学者印象[J];文学自由谈;1990年02期
5 金春峰;;北大联想——读乐黛云的《四院 沙滩 未名湖》[J];博览群书;2010年07期
6 秋禾;;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读乐黛云教授回忆录《四院·沙滩·未名湖》[J];博览群书;2009年06期
7 樊东宁;;《学衡》杂志编辑特色新谈[J];编辑之友;2009年06期
8 季进;;重估《学衡》[J];美文;2006年01期
9 韩晗;;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10 程细权;;文化冲突中的“学衡”派[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展;;文白与畛域——论《学衡》的基本文学观念[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秀梅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学衡》杂志创刊始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林可济;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己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兆营;现代传媒与《学衡》的命运阐释[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9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4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