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说不忍桃花被扫_《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林黛玉与桃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年
林黛玉与桃花
杨真真
【摘要】: 以花喻人的创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作家借花卉传情,不仅能够烘托人物形象,还可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他们笔下的人物生动形象。中国文人历来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花卉作为客观环境之一,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曹雪芹非常擅于运用以花喻人的创作手法,他不落俗套,在他的笔下,花与人的每一次交汇都能令读者耳目一新。他用桃花来衬托林黛玉,运用桃花的各种文学意象来关照林黛玉不幸的人生,也给黛玉灰暗的生活带来一抹鲜亮的色彩。通过对桃花的解读,读者能够对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黛玉人生的种种悲剧有更深刻的体会。 本文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桃花的文学意象作出较为全面的总结,分门别类,举例论述,曹雪芹正是从绵延不绝的桃花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创作才能,将桃花与人物完美结合,创造出经典的艺术形象。第二部分则将重心回归至林黛玉,着重探讨桃花在对黛玉形象、性格的刻画以及对黛玉悲剧命运的关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简单比照了同黛玉一样,与桃花关系密切的文学形象李香君。总之,桃花对于刻画、烘托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黛玉形象更丰满、更深入人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4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丽;王彩云;;高校中的桃花文化初探[J];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承元,杨明贵;论《红楼梦》“花落人亡”的悲剧意味[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 曾丽君;《葬花吟》中有关“花”的意象分析[J];丹东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3 汪浩;;论桃花的双重文化意蕴[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周兆梅;;试析中国文人的“人面桃花”情结[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周蕙;;“人生是花”——试论《红楼梦》中的花[J];红楼梦学刊;1986年01期
6 吕启祥;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J];红楼梦学刊;1987年03期
7 沈治钧;《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J];红楼梦学刊;1992年03期
8 严中;林黛玉与李香君[J];红楼梦学刊;1992年04期
9 刘红军;黛玉葬花探源[J];红楼梦学刊;1995年04期
10 合山究,陈曦钟;《红楼梦》与花[J];红楼梦学刊;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杨红;;浅论《红楼梦》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周海鸿;;《红楼梦》前八十回匾额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吕菲;;贾宝玉的原型再探——与陈林先生商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王勃;张健;;“花”自飘零“水”自流——晴雯人物形象之管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陈艳;金仁旻;;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恭维语策略的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陈红;;群芳竞艳一点“红”——解析林红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郑桂云;东西方封建社会两个叛逆形象之比较——哈姆雷特与贾宝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洪港;;从《红楼梦》管窥清初义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胡伟丽;;从《红楼梦》译本看模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曹心玮;;《红楼梦》判词翻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张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语——浅谈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冷江山;邵小龙;;略论《天子游猎赋》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A];红楼纵横谈——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分会场暨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朝阳;;论香菱的斯德哥尔摩情节——“香菱爱薛蟠”之心理分析[A];红楼纵横谈——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分会场暨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雯;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师存勋;李奎报咏史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8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锐;从语义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化特征词语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玉大;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政论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罗颖虹;霍译《红楼梦》人名英译的审美缺失与补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晓丹;方玉润《诗经原始》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菲;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花卉意象再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玉秀;浅谈高校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J];湖北林业科技;2004年03期
2 汪浩;;论桃花的双重文化意蕴[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王燕;柳小年;顾振华;朱发仁;陈昌元;;我国观赏桃花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李明新;蔡义江;;漫谈中国桃文化兼及《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2006年03期
5 金宝忱;浅析中国桃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01期
6 廖开顺;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J];怀化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7 芮立;丁勇;;浅谈高校绿化植物配置——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4期
8 盛诚桂 ,王业遴;中国桃树栽培史[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7年00期
9 一辉;;暗恋桃花源 桃花文化的五大哲学理念[J];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02期
10 张秀英,戴思兰,史历延;桃花品种资源多样性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7年02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丽;周兴文;;花文化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园林人才作用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1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子翱;论先秦美学中的“比德”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2 曲沐;;论《葬花词》之哭泣[J];红楼梦学刊;1987年02期
3 吕启祥;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J];红楼梦学刊;1987年03期
4 冯其庸;《红楼梦会心录》叙[J];红楼梦学刊;1992年02期
5 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J];红楼梦学刊;2000年04期
6 刘万里;万红丛中一片雪——薛宝钗对红的排拒与隐藏及其心理透视[J];红楼梦学刊;2002年02期
7 薛海燕;宝钗之“时”的儒学内涵和文化反思意义[J];红楼梦学刊;2003年01期
8 詹颂;代拟的超越与疏离:《红楼梦》中女性人物诗词作品探析[J];红楼梦学刊;2004年01期
9 潘宝明;巧撷百花 装扮红楼——《红楼梦》中花的描写在情节艺术中的作用[J];名作欣赏;1990年03期
10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茹;林黛玉,片言谁解诉秋心[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1年10期
2 赵红妹;;林黛玉与安娜的爱情悲剧之因[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1期
3 焦彩萍;;林黛玉“少孤弱”身世设定的解读[J];名作欣赏;2007年08期
4 陆逊;;“林黛玉”出家[J];甲壳虫;2007年04期
5 宋红霞;;以林黛玉三首诗为视角看宝黛爱情[J];文学教育(下);2007年09期
6 王嫣;舞剧舞台上的两个林黛玉[J];瞭望;1982年01期
7 马达;;“隔帘消息风吹透”——谈林黛玉之哭[J];红楼梦学刊;1982年04期
8 曲沐;;林黛玉漫评四题[J];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01期
9 范会俊;陈友德;;论《林黛玉之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10 程改荣;钗黛性格差异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沐;;林黛玉教写作的启示[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文刚;;《红楼梦》中的桃源梦——林黛玉诗之探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3 王祥;;辽海讲坛第二十一讲 《红楼梦》人物漫谈:宝玉和黛玉[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4 张大成;;半世识缘对长乐[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5 陈志龙;;彻头彻尾的封建卫道士-曹雪芹(之三、四)[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鸿渊;;论林黛玉的丫鬟紫鹃与雪雁[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贺化帛;;蟹与酒[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8 俞润生;;《红楼梦》与中国婚姻文化[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汪幼江;;基于文化内涵的夜景设计浅谈[A];海峡两岸第十七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0年
10 章甫友;;敢问路在何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浅谈[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丘县醒民高中 王玲;[N];学知报;2011年
2 张爱霞;[N];山西党校报;2009年
3 本周人物 陈爱莲 访问者 本报记者 丁春凌;[N];辽宁日报;2002年
4 央视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李光斗;[N];华夏时报;2010年
5 王蒙;[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N];中国艺术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卫芹;[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8 关山远;[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郑文丰;[N];贵阳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5 张丛皞;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悲剧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饶道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朱小珍;“红楼”戏曲演出史稿[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9 王晓宁;红楼梦子弟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张雯;图像与文本之距[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身世相近,命运迥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晓洁;潇湘馆与林黛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彭小南;《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刻画的认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娜;林黛玉与萨拉·伍德拉夫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对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谭芳芳;林黛玉诗词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楼凝之;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7 杨真真;林黛玉与桃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郑赛芬;《红楼梦》英译本中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抱怨策略—语用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于红灵;从权力视角解读林黛玉和简爱的不同命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林黛玉与桃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5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0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