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体”制宜:“文白之争”百年祭——兼说20世纪“诗词入史”问题
本文选题:新青年派 + 文白之争 ; 参考:《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04期
【摘要】:正1916年10月1日,胡适与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2号上公开了两人关于文学革命之"八事"的通信。这就是翌年初《文学改良刍议》出笼的前奏。于是,旧文学破产且被宣布为"死文学"的"讣文"不胫而走。从此,一个世纪的纠结也就成为每一位读书人挥之不去的语文情结。从"新青年派"内部的紧张,到与"学衡派"的对峙,再到与"甲寅派"的歧异;从清末
[Abstract]:On October 1, 1916, Hu Shi and Chen Duxiu published their correspondence about the eight things of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 New Youth Volume 2 No. 2. This was the prelude to the emergence of Literature improv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 year. As a result, the old literature went bankrupt and was declared "dead literature" obituary. Since then, a century of entanglement has become a lingering language complex for every reader. From the tension within the "New Youth School" to the confrontation with the "Xueheng School", to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Jia Yin School";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I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宝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白之争的逻辑构成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2 刘梦芙;;20世纪诗词理当写入文学史——兼驳王泽龙先生“旧体诗词不宜入史”论[J];学术界;2009年02期
3 王泽龙;;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4 张宝明;;中国现代性的两难——以新文化元典中的世界语吊诡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陈友康;;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6 张宝明;“文白不争”引发的历史悲情——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看现代性的两副面孔[J];学术界;2005年02期
7 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2期
8 吴晓东;建立多元化的文学史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1期
9 汪晖;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1期
10 李怡;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辰;;文学史书写中的现代性蒙昧:兼论朱德发教授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对当下文学史书写的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康斌;;评李怡《作为方法的民国》[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6期
3 陈友康;;当代诗词向新诗学习什么[J];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05期
4 张宝明;;因“体”制宜:“文白之争”百年祭——兼说20世纪“诗词入史”问题[J];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04期
5 张宝明;;读者·作者·编者:三重维度下的胡适与《新青年》[J];安徽史学;2017年02期
6 李怡;;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民国文学”概念——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J];文艺争鸣;2017年02期
7 邱域埕;周晓风;;再论抗战时期重庆版《新华日报》中的旧体诗[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8 刘卫国;;新文学批评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浪潮[J];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9 谭若丽;;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J];北方文学;2016年23期
10 张红娟;;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宝明;褚金勇;;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从胡适“他们”与“我们”的白话两难心态出发[J];文史哲;2008年05期
2 杨景龙;;试论古典诗歌对20世纪新诗的负面影响[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3 王泽龙;;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4 马大勇;;“二十世纪诗词史”之构想[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5 郑伯农;;继承 创新 和谐 奋进——在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诗词;2007年07期
6 陈友康;;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7 朱德发;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的沉思[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8 关爱和;二十世纪初文学变革中的新旧之争——以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的冲突与交锋为例[J];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9 张光芒;混沌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总体特征的一种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王泽龙;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J];学习与探索;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宝明;;“新青年派”知识群体意识形态转换的逻辑依据[J];中州学刊;2006年03期
2 耿传明;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斌;;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重评旧戏改良论争中的“新青年派”[J];社会科学家;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2113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11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