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中的狐意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醒世姻缘传》中的狐意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济南大学》 2012年
《醒世姻缘传》中的狐意象研究
马月敏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多有出现。多幻化为人间男女,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演绎着各自的命运。在文学作品中,狐不仅仅是狐,它们被作家赋予了各种身份和特征,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醒世姻缘传》中的狐意象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在他们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宗教观念以及女性观念等都得到充分地体现,折射了明清时期对人的认识和评价。在西周生笔下狐被塑造成修炼得道的仙狐、假托鬼神的妖狐、凶悍善妒的人狐,反映了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封建礼教的没落以及狐仙崇拜这一民间信仰的盛行。 首先,文章依据狐意象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流变情况,探讨了狐意象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笔者论述了《醒世姻缘传》中的狐意象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醒世姻缘传》中出现了三个狐意象:仙狐、妖狐和人狐。仙狐和人狐本是一只狐的前生今世,但因一个主要是狐、一个主要是人且二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笔者将其划分为二。其次,根据《醒世姻缘传》对每个形象的塑造,笔者将这三个狐一一进行形象解析。仙狐是对阿紫原型的继承与发展,在她身上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赏玩心理及狐意象的复仇观念,另外道教的修仙观念也在其身上得到了体现。妖狐是对雄狐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在他身上体现了雄狐性淫的特点,还体现了狐意象的化为鬼神以求供养的观念,但他要求性爱对象的绝对忠贞的特点是历代雄狐意象不曾有过的。人狐可以说是对任氏原型的发展,她是以一个“人”的形象出现的,身上只保留了淡淡的狐的影子,她拥有良好的出身,这是历代狐意象都不曾有过的待遇,其所表现出的凶悍善妒更不是狐所具有的。最后笔者通过把《醒世姻缘传》和明清时期其他小说中狐意象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醒世姻缘传》中狐意象的特色。她们多具人情但不符合男性的审美理想,在她们身上体现的多是女性对自我意识的追求;她们更接近人类,没有法术,只是被赋予狐的身份,带着淡淡的狐的影子出现在作品中;她们虽害人,但不曾有过吃人的行为,她们是封建礼教的反叛者、男权社会的破坏者。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百回世情长篇巨著,它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白话小说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通俗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的女主角之所以被塑造成狐精,这主要是受狐仙崇拜和狐仙信仰这一宗教民俗观念的影响。明清时期狐仙崇拜和狐仙信仰的观念盛行,在民间很多地方都建有狐仙庙来奉祀狐仙,许多官民的家里也供养着狐仙或者狐神,在《醒世姻缘传》的故事发生地——山东,这一观念更是颇为盛行。狐精之所以会以悍妇的形象出现,这主要和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有很大关系。明清时期很多悍妇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薛素姐只是其中的一个。她逆姑殴夫、气死父亲、诅咒兄弟,游山逛庙,她的凶悍和忤逆严重威胁了男权社会秩序,所以西周生站在男性的立场对其进行狠狠地丑化,让一个美貌的女子被猴子啃鼻、挖眼。她游山逛庙的行为在男性看来是不合礼教的,所以她的每一次争取都会遭到不测以至被众人嘲笑。这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他们只想把女性禁锢在家中供他们赏玩,给他们传宗接代,帮他们承担家务。薛素姐这一人狐形象体现了明清时期男性的女性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素姐等悍妇形象出现的原因及其时代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夏艾青;;《聊斋志异》的女性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2期
3 孙秀华;杨龙;;《诗经》狐意象发微[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5期
4 沈素因;;论蒲松龄的暴力与嫉妒——从《聊斋志异》的妒悍妇谈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5 王英;;悍妇薛素姐及其文化意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曾朝阳;;多具人情,忘为异类——说《聊斋志异》之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冀运鲁;;《聊斋》悍妇妒女的性别文化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8 宋成斌;;中国古代文学狐精意象解读[J];理论观察;2007年04期
9 付丽;男权压抑下的悍妇心理——略论《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1期
10 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特征[J];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荆艳;云想衣裳花想容——试析《聊斋》中绿衣女与婴宁的形象色彩美[J];蒲松龄研究;2001年03期
3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4 王平;《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5 陶祝婉;论《聊斋志异》中的悍妇与妒妇形象——从女权主义视角的观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6 姚玉光,卫朝晖;论《聊斋》狐小说的文化创新价值[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7 周晓琳;“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8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9 赵红梅;;《醒世姻缘传》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及书证问题[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10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宋荣培;;东亚思想中有机整体主义的哲学意味(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8 秦金亮;;心理学史编纂中的方法论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吕洪波;郑金洲;;洛克并非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程少川;;道德教育的系统观察视角及其认知的艺术与科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敏;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高皓玥;诗性隐喻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其铠;《聊斋志异》赋予妇女诸般品性的时代意义[J];蒲松龄研究;1995年Z1期
2 孙秀华;;《诗经·卫风·有狐》正解[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于天池;论蒲松龄的民俗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4 毛忠贤;高禖崇拜与《诗经》的男女聚会及其渊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5 陈梦家;高禖郊社祖庙通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璞;《醒世姻缘传》为蒲松龄所作说质疑[J];殷都学刊;1985年04期
2 李少群;论《醒世姻缘传》的讽刺艺术[J];天府新论;1998年01期
3 董建华;谈《醒世姻缘传》的喜剧性[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4 王宪明;《醒世姻缘传》中的明代山东史料[J];蒲松龄研究;1997年03期
5 罗福腾;《醒世姻缘传》的反复问句[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6 严云受;《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续考[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7 严云受;《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续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路广,郑东珍;《醒世姻缘传》中的“X+起(来)”[J];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田璞;《醒世姻缘传》作者新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10 周树德;《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与版本[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百顺 叶雪萍;[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郭 建;[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张巨睿;[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郭 建;[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梅珍生(湖北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任国征;[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许正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东南一士;[N];文汇报;2003年
9 宋益乔 苗菁;[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炜敏;[N];济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常瑛华;《醒世姻缘传》语序类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张楠;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张扬;胡适与古典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悦;《醒世姻缘传》亲属称谓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2 朱云飞;《醒世姻缘传》中的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羽;《醒世姻缘传》称谓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隋艳;《醒世姻缘传》四字成语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5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永刚;《醒世姻缘传》审丑艺术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史云云;《醒世姻缘传》“梦”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烨;明代法律实践中的权力与文化[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醒世姻缘传》中的狐意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1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