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04:23

  本文关键词:陶渊明在日本古代文学上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延边大学》 2009年

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

李红梅  

【摘要】: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等批评方法。 陶渊明(365年—427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报效国家的治国志向。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目睹着社会的战乱纷争,心系着晋室的日益衰颓,为实现报国之志入仕,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出仕做了桓玄的暮佐、第三次出仕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同年转入刘敬宣府为建威参军、第五次出仕做了彭泽令。但是,在这十三年(393年—405年)的宦海中,均得不到知遇,因此,从仕途治国之志转向志归田园。陶渊明挂冠归田后,痴心田园,终生不仕,在那归田后的二十二年里创作了一百二十多篇诗、辞、赋和散文,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在他挂冠归田后写作的。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没有受到多大重视。自从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诗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欣赏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雅趣、不仕二朝,固穷守节的人格美。不仅在中国,陶渊明的诗在国外也有巨大影响。 中国与韩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密切地联系与交往。正是在这种联系与交往中,陶渊明和他的作品走进了韩半岛。陶渊明的作品最早被介绍到韩半岛的是通过萧统的《昭明文选》。《文选》中的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从这时开始广泛地诵读于韩国的国学中。而到了高丽前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过去以《文选》为典范的风气逐渐消失了;高丽中期的“陶渊明热”不仅没有因《文选》时代的过去而减少,然而因“苏轼热”更显扩大之势。高丽文人通过苏东坡的作品间接的接受了陶渊明,而在心灵上、生活方式上向陶渊明靠近;高丽后期、朝鲜朝前期的“朱熹热”,形成了一股崇陶效朱的文坛时尚。文人们研究性理学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朱熹的文学观—即对陶渊明的人品、对陶诗的评价以及在创作上深受陶渊明影响等;朝鲜朝中期性理学的发展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朝鲜朝中期的诗人们接受了陶渊明,刊行了陶渊明文集,并且刊行的数量最多,影响也大,达到了接受陶渊明的兴盛期;朝鲜朝后期,性理学渐渐退色,随着新流派的产生,陶渊明形象逐渐被分化,进入了接受陶渊明的衰落期。 朝鲜朝时期是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人们在时调、歌辞作品中引用陶诗的意象、诗句来接近陶渊明。朝鲜朝时调和歌辞作者,不仅在创作动机与陶渊明有关,而且与陶渊明一样有出仕经历。朝鲜朝诗人们在失意时、仕老归乡时、辞退官职时,在诗中常常引用陶渊明的意象及诗句来安慰自己。他们直言不讳的表达对陶渊明的思慕之情的同时,还喜欢用隐喻或明喻来达到寄意,达到形式上的效陶之目的。但是,朝鲜朝诗人们把陶渊明推崇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葛巾漉酒的、弹无弦琴的,具有高风亮节、雅放风流的人物,片面地扩大了陶渊明性格中的风流一面,消解了陶渊明性格中积极出仕的一面和陶渊明归隐生活的艰辛与矛盾,以致模糊了诗人的本来面目。因此,产生了误读。 朝鲜朝文人们被陶渊明的‘归隐者'意象、‘武陵桃源'意象、‘五柳'意象、‘菊'意象、‘松'意象、‘无弦琴'意象、‘葛巾漉酒'意象等意象深深地吸引住,并对这些意象表达出了欣羡,在作品中创造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意象。但是,朝鲜朝文人们所创造的这些意象产生了变化,对这些意象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高度评价了陶渊明的艺术风格,朝鲜朝文人也是如此,并且借鉴了陶渊明的艺术风格。朝鲜朝国语文学因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特征,而比较容易接受陶渊明的诗。朝鲜朝诗人们借鉴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艺术风格,崇尚“自然天成”,因此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可谓胸中自然流出。朝鲜朝诗人们还借鉴了陶渊明“癯而实腴”的诗歌艺术风格,他们赞赏冲淡萧散、枯淡的诗歌,但他们的诗绝无枯燥寡味,而深有意味,就是说表面上平易,内蕴深厚。 陶渊明为中韩两国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雅趣、不仕二朝,固穷守节的人格美也为韩国文人和韩国文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对陶渊明及其诗在韩半岛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31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8
  • 1.1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及现状13-23
  • 1.1.1 中国的研究成果13-19
  • 1.1.2 韩国的研究成果19-23
  •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23-26
  • 1.3 研究对象及选题内容26-28
  • 第二章 韩国文学接受陶渊明形象的演变轨迹28-60
  • 2.1 萧统的《昭明文选》与陶渊明在韩国的登陆30-34
  • 2.2 高丽中期苏轼热与陶渊明形象的解读34-37
  • 2.3 高丽后期、朝鲜朝前期朱熹热与陶渊明形象的确立37-40
  • 2.4 朝鲜朝中期性理学的发展与陶渊明形象的接受40-52
  • 2.5 朝鲜朝后期陶渊明形象的接受52-60
  • 第三章 朝鲜朝国语文学对陶渊明意象的接受与误读60-112
  • 3.1 时调、歌辞中的意象60-100
  • 3.1.1 人名意象60-67
  • 3.1.2 地名意象67-76
  • 3.1.3 其他意象76-83
  • 3.1.4 诗句的引用83-100
  • 3.2 时调、歌辞中与陶渊明有关的隐喻与明喻100-104
  • 3.3 时调、歌辞中对陶渊明的误读104-108
  • 3.4 朝鲜朝国语诗人与陶渊明之关联108-112
  • 第四章 朝鲜朝国语文学中陶渊明意象的构成及文化意义112-161
  • 4.1 国语文学中的‘归隐者’意象112-124
  • 4.1.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题解112-115
  • 4.1.2 ‘归去来辞’、‘归去辞’、‘归去来’等诗歌意象所表达出的欣羡115-118
  • 4.1.3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归去来’的相同点118
  • 4.1.4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归去来’的差异118-123
  • 4.1.5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归去来’差异的原因123-124
  • 4.2 国语文学中的‘武陵桃源’意象124-135
  • 4.2.1 ‘武陵桃源’题解124-125
  • 4.2.2 ‘武陵桃源’意象所表达的对理想世界的向往125-135
  • 4.2.3 ‘武陵桃源’理想在朝鲜朝的变形135
  • 4.3 国语文学中的树木意象135-150
  • 4.3.1 ‘五柳’意象135-139
  • 4.3.1.1 ‘五柳先生’即陶渊明136
  • 4.3.1.2 ‘五柳’意象在朝鲜朝的变形136-139
  • 4.3.1.3 ‘五柳’意象产生变化的原因139
  • 4.3.2 ‘菊’意象139-145
  • 4.3.2.1 陶渊明与菊140-141
  • 4.3.2.2 朝鲜朝诗人对‘菊’的喜爱141-145
  • 4.3.2.3 陶渊明‘爱菊’与朝鲜朝诗人‘爱菊’之差异145
  • 4.3.3 ‘松’意象145-150
  • 4.3.3.1 陶渊明与松145-146
  • 4.3.3.2 朝鲜朝诗人对‘松’的喜爱146-149
  • 4.3.3.3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爱‘松’的相同点149-150
  • 4.4 国语文学中的‘无弦琴’意象150-155
  • 4.4.1 陶渊明与‘无弦琴’150-152
  • 4.4.2 国语文学中‘无弦琴’意象所表达出的意蕴152-155
  • 4.4.3 朝鲜朝诗人对陶渊明的‘无弦琴’表示欣羡的原因155
  • 4.5 国语文学中的‘葛巾漉酒’意象155-161
  • 4.5.1 陶渊明与酒155-157
  • 4.5.2 对陶渊明‘葛巾漉酒’意象所表达出的欣羡157-158
  • 4.5.3 ‘葛巾漉酒’意象在朝鲜朝的变形158-160
  • 4.5.4 ‘葛巾漉酒’意象产生变化的原因160-161
  • 第五章 朝鲜朝国语文学中陶渊明艺术风格的借鉴161-173
  • 5.1 韩国文人对陶渊明艺术风格的评价161-163
  • 5.2 朝鲜朝国语诗歌的艺术形式163-164
  • 5.3 借鉴与创造164-173
  • 5.3.1 “平淡自然”165-168
  • 5.3.2 癯而实腴168-173
  • 第六章 结论173-175
  • 参考文献175-183
  • 附录A:时调、歌辞中与陶渊明诗文有关的意象、诗句183-189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8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珊;;试析陶渊明对韩国汉文学的影响[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群;退溪李滉对陶渊明文学的接受[D];延边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建兵;细微之处见性情——关于叠词在陶渊明诗中的运用[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2 王玉娇;鸟意象与陶渊明玄学思想的形成探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孙静;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区鉷,蒲度戎;叶芝与陶渊明的隐逸世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卫绍生,王守国;抚琴弄弦不解音──陶渊明与音乐[J];武陵学刊;1997年05期

    6 庄勤珠;论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薛琴;华兹华斯和陶渊明之诗歌比较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田金甫;陶渊明四言诗的特点——兼与《诗经》比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王英;浅析陶渊明《闲情赋》[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周期政;陶渊明真淳的人格追求[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志远;李睟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3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雯靖;武雪皎;;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刘临安;冯超卿;;北京孔庙建筑型制及外部空间特点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5 谢明星;郝春东;殷融;;文明的显化:文明与潜意识关系的新视角[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3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绍釚;陶渊明与韩国诗人金时习之比较[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2 金东勋;朱熹与朝鲜李滉之汉诗创作联姻关系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金东勋;朱熹与李滉之诗论、诗风联姻关系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崔雄权;;高丽文人笔下的陶渊明形象[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蕾;韩坤;;栗谷思想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洪林钟;鸟·菊·酒——略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陆晓;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许友根;唐代科举科目考述[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汤卫根;身居人境 心系桃源——叶芝诗作《茵纳斯弗利岛》译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6期

    6 王瑶;陶渊明研究随想[J];九江师专学报;1984年01期

    7 徐声扬;《桃花源诗并记》中若干笺释[J];九江师专学报;1984年03期

    8 王宪章;陶渊明研究座谈会略述[J];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03期

    9 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J];九江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10 李华;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J];九江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范洙;论“尊唐贬宋”背景下李睟光诗观的价值取向[D];延边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卉;;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曹融南;;《陶渊明集》逯注志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谢书民;;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陶渊明审美心理浅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4 周浪;陈慧;;2007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J];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袁行霈;評介《陶渊明诗文彙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6期

    6 张虎昇;;诗意的栖居——说生态诗人陶渊明[J];写作;2006年15期

    7 徐新杰;;《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8 赵远利;;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文中的情感透视[J];美与时代;2006年07期

    9 李红梅;;《归去来兮辞》在朝鲜朝国语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J];东疆学刊;2009年01期

    10 李剑峰;;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陶渊明诗在南北朝的传播[J];文史知识;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绍文;;试论古典诗歌异文校勘的方法[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曹林娣;;论中国文人园林的陶渊明情结[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3 马俊华;;也谈《当哥哥有了外遇》[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龙扬志;;诗歌驻校 诗情驻校——路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5 耿彦庆;;重视捕捉古典诗词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有效转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年

    6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高莹;;论清代浙西词派对蒋捷的接受[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吴铮;;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9 梅雄;俞海;;船舶如何接受和配合港口国监督检查[A];安全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罗贤锋;;对于船舶做好PSC检查工作的探讨[A];2008船舶安全管理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芹 吴坪珍;[N];学知报;2011年

    2 鲁枢元;[N];文汇报;2010年

    3 四川省仁寿县清水永达中学 苟晓君;[N];学知报;2011年

    4 王柏华;[N];人民日报;2009年

    5 解玺璋;[N];北京日报;2003年

    6 黄德烈;[N];光明日报;2007年

    7 刘宝森;[N];今日信息报;2005年

    8 汪剑钊;[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杨景龙;[N];光明日报;2008年

    10 临颍县王岗二中 王敏霞;[N];学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2 罗洁;陶渊明图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刘冰冰;在古典与现代性之间[D];山东大学;2003年

    4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6 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7 刘广铭;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8 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10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福生;陈与义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清远平淡诗风的形成[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松;陶渊明诗文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家涛;中学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儿玉三惠子;陶渊明在日本古代文学上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丁文英;乌海市高中古典诗歌有效性教学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婷玉;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习凤;中学古典诗歌中的意境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世明;中学语文古典诗歌主题教学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陶渊明在日本古代文学上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6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16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4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