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李佩甫小说中的乡村人物

发布时间:2018-10-09 11:41
【摘要】:李佩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找到自己的写作领地“豫中平原”之后,开始了对其长达三十多年的关注和书写。他的小说存在着两种明显的乡土叙事特征。首先是城乡叙事的分配格局并不均衡,即农村叙事明显地优胜于城市叙事。其次是在恋土情感和理性思考的共同作用下,李佩甫对于笔下的中原乡村及其百姓呈现出既眷恋又批判的双重情感。李佩甫从事写作多年,创作高度一直处于不断被刷新的状态。而在其不同时期所塑造的同类乡村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就暗含着写作实绩的提升。因此,本文将李佩甫小说中的乡村人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法系统地梳理了李佩甫笔下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人物形象,并透过他们的日常生存哲学探究了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结局的种种精神病相,力求能够对其笔下的乡村人物形象作一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分别从李佩甫小说中的乡村人物类型、乡村人物的生存环境、生存哲学以及李佩甫书写乡村人物所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包括李佩甫的乡村经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小说中乡村人物的主要类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究的是李佩甫乡村经验的来源及其与李佩甫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及相互作用。李佩甫的乡村经验源于他生命中几段特殊的下乡经历,同时他的乡村经验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李佩甫独特的乡村经验不仅提供给他丰富的创作资源,而且还滋养着他的创作自信。对于乡村经验的极大依赖使他需要经常补充对于乡村生活的新鲜感觉来实现创作的突破。第二部分以固守土地者和离土者作为划分界限,着重梳理了李佩甫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乡村人物形象。其中既包括各类村官形象、乡村女性形象和残疾人形象等固守土地者,还包括离开故土进入城市的政治家、经商者、知识分子和底层打工者等形形色色的离土者形象。李佩甫对于乡村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是细致入微的。他所塑造的种种乡村人物形象不仅寄托着他对于中原乡村最深情的眷恋,同时也隐含着他对于乡村百姓精神痼疾最深切的忧思。第二章主要分为乡村人物的生存环境与生存哲学两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了李佩甫小说中乡村人物的生存环境。通过细读李佩甫的小说可以发现物质匮乏是他笔下乡村人物常面临的生存难题。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特殊时期的政治环境都是导致百姓贫穷的客观原因。同时,中原乡村隐形等级制度对底层乡村百姓正常利益的损害也加剧了他们的贫困,而在政权干预下变形的族权也为乡村百姓的发展增添了重重障碍。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李佩甫笔下的乡村人物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中所养成的独特生存哲学,例如“跑跑”哲学,“脸面”哲学和做“小”哲学等。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生存哲学都是以维护小范围内部分百姓的个人利益为主要特征。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它们对社会大环境中公平、正义的损害以及对乡村百姓精神健康的损害作用也不容忽视。李佩甫经过细致的观察将百姓的生存哲学挖掘并呈现出来,其批判和焦虑之意是显而易见的。第三章重点阐述了李佩甫笔下乡村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其中不仅包括他塑造乡村人物所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如平行人物群像式的叙事手法、植物喻人式的象征手法,同样也包括李佩甫塑造乡村人物的重复与超越以及其笔下乡村人物所体现的独特文学史价值。他对于中原乡村生活的书写和乡村百姓精神世界的探索融合了中国乡土小说两支流派的主要创作特色,其所塑造的中原乡村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同时兼具丰富性和独特性;而从现实意义来说,李佩甫对于中原乡村百姓美好道德品质的讴歌及其精神劣根性的批判,都凝聚着他对中国国民精神生态问题持续的关注、思考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李佩甫书写乡村人物时对其乡村经验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丰富、独特的乡村经验使李佩甫在文坛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但与此同时,乡村经验带给他的创作弊端也不容忽视。比如对于同类乡村人物形象的重复书写就是其中表现之一。因此,在当今文坛普遍呼吁文学豫军的“中原突破”之际,如何正确处理乡村经验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创作的突破和超越,值得李佩甫及每一位豫籍作家深思。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林;;李佩甫的小说“配方”[J];文学自由谈;2016年05期

2 孔会侠;;李佩甫小说论[J];小说评论;2016年05期

3 吴圣刚;;李佩甫与中原文化的叙述方式[J];中州学刊;2016年08期

4 李振;;抵达故乡,我即胜利?——读《生命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02期

5 唐小林;;躲在土地背后:李佩甫《生命册》的形式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6 姚龙雪;;李佩甫《豌豆偷树》与鲁迅《狂人日记》之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7 方志红;;重复的意义——论李佩甫小说中的重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8 李群;;文学是生活的“沙盘”——“李佩甫与河南文学”专题座谈会纪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9 张少委;;论李佩甫小说的苦难叙事[J];许昌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10 何弘;;现代化进程中的众生命相——评《生命册》兼议当代长篇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东旭;河南长篇小说(1949-1999)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香;城乡间的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超越;李佩甫小说的复调性[D];温州大学;2015年

3 沈昕苒;城乡演变背景下李佩甫小说中“离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杨艳全;乡土守望与城市文化冲突下的精神救赎[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曹转莹;八十年代以来河南乡土小说的苦难书写[D];辽宁大学;2014年

6 菅伟薇;论李佩甫乡土小说中的离土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谢红丽;论李佩甫的乡村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官璐;乡土的眷念与权力的忧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新亚;论河南作家的底层叙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志勤;李佩甫论[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9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259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