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叙事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07 02:42
【摘要】:微信文学作为文学与技术联姻的产物,在叙事转向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浮出水面。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以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平台为对象,分析微信文学微叙事的构成与实施,即微信文学文本内部的叙事成分、外部的叙事主体转换及叙述者与受述者的默契与错位等内容,从文学与日常生活、文学与人类情感、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揭示微信文学的现实意义,揭示自媒体时代文学面临的转型问题,进而判断微信文学的性质,展望微信文学的未来。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概述了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及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外与微信、微信文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媒体”、“微信”及“微信文学”等概念,简述自媒体的定义及类型、微信的产生与发展、微信文学的定义及其呈现形态,为后文的具体论述界定范围。第二部分研究微信朋友圈的文学叙事。微信用户的朋友圈个体叙事以日常生活为摹本,因而同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保持内在一致性,具体呈现为碎滴而重复的叙事时间、情绪式感性叙事模式和语图互文的叙事手段等。经熟人“介绍”的“陌生人”文本,经朋友圈的分享和转载,出现了文本内与文本外多重叙述者交叠的杂语多声现象,在叙事频率上出现群聚性重复叙事与分散式重复叙事等情况。朋友圈文学叙事满足了用户自恋心理的倾诉欲望与安慰需求,成就了用户在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相交集的他者的镜像中,塑造一个不同于真实自我亦不同于想象自我的个人形象之欲求,发挥了意识形态监督与反监督作用。第三部分探讨微信公众号的文学图景。微信公众号文学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丰富多彩的叙事题材与新颖灵活的叙事体裁。其中,叙事题材包括日常生活、文学热点等,而叙事体裁除了文学四大类之外,还囊括了访谈、评论等形式;二是从文本外到文本内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具体表现为层层嵌套的“窗口”叙事,别出心裁的“标题党”叙事和语图、视像、音乐相交织的混合媒介叙事;三是双线并行的叙事互动,即微信平台上的可视互动与后台交流,相较于朋友圈的叙事互动,形式更为多样、受众范围更广、文本生成度更高。第四部分,阐述微信文学与文学转型的关系,分析微信文学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微信文学加以定位。自媒体时代,文学话语中心权力被消解,文学叙事范畴发生了宏大叙事—小叙事—微叙事的转变。微信文学是文学转型的表现和产物,它的诞生促使文学存在的边界和属性需要重新划定。微信文学并非从根本上塑造一种新的文学,而是为日渐复杂的文学艺术提供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文学转型的过程中,微信文学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之处。然而,其可深可浅,亦庄亦谐的文学内容,满足广大异质接受者不同层次的文学需求,推动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结语部分对微信文学的叙事特征加以概括和总结,指出自媒体时代“多元并存,和谐共生”的文化风貌势不可挡,我们应以通变意识,以开放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时,就微信文学的出路问题,从微信文学的受众与微信软件本身提出建议并展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李;;文学:为“可能”还是为“可以”[J];学习月刊;2007年18期

2 张宜雷;;走向宽松与开放之路——建国60年天津文学环境的变迁[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3 孔会侠;;论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文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朱善杰;;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的文学环境——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吴英文;;微博客文学发展现状检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汪全玉;;论21世纪的金华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陈晋;;文学环境还原——论一种批评类型[J];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02期

8 毕光明;圆梦,,最后的冲刺──世纪末之于纯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5年01期

9 郑燕;;对文学消亡问题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6年01期

10 马长安;;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 冯军;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格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杜浩;文学的低落与“读物”的滥觞[N];团结报;2010年

3 谭旭东;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N];学习时报;2011年

4 杜浩;抢救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胡有清 本报记者 耿联 整理;体味文学之美:走出“娱乐至死”的喧哗[N];新华日报;2013年

6 刘绪源;关于纯文学的论纲[N];文艺报;2009年

7 ;文学是不朽的[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委员;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学环境[N];光明日报;2013年

9 霍艳;请不要远离文学[N];文艺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坚守中拓展文学的价值空间[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双全;大陆作家在香港(1945-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青青;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师会芬;德宏州州立幼儿园文学活动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珊珊;萧梁时期京师文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卓心怡;网络文学的信息服务特征、模式及趋势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左玉玮;文学奖励与当代文学[D];河南大学;2015年

6 陈佳;论数字化出版语境中文学畅销书的生产与传播[D];浙江大学;2014年

7 谢璐璐;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叙事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李婷;微博客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付兰梅;中国荒诞文学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70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470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