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长篇小说论
本文关键词:阎连科长篇小说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篇小说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功力。将作家不同阶段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探知作家创作题旨的变化,而且可以“以诗知史”,从中发现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变迁。阎连科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实力作家之一,自1991年《情感狱》到2013年《炸裂志》,其长篇小说关注的焦点经历了由农民、军人向知识分子的转变,由身体苦难到精神苦难的转变,由苦难的揭示和社会历史批判向人类心灵救赎的转变。阎连科在苦难书写中串联起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史,展现了人们在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等的异变。他不仅对人们经历的饥饿、残病和死亡等苦难进行了细致描绘,对中国现代化特别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非人道乃至反人道的力量诸如乡村集权政治、唯物质主义发展思想、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模式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而且表现了人们在权力、伦理道德和风俗禁忌场域中所遭受的精神压抑和折磨,揭露出当下中国人的精神被奴役状态。他透过历史文化表层,深挖造成当下中国人精神苦难的深层原因,体现出直面苦难现实、建构文化创伤的勇气和担当。阎连科在艺术形式上极具探索精神,他的长篇小说由“再现”转向“再造”,呈现出诗化小说、文化小说和圣化小说的美学特质:丰富的意象系统、怪诞的风格与嵌套结构等使其长篇小说呈现出诗化特征,有着无穷的诗意;而彰显君臣伦理、父子人伦与夫妇之道的儒家纲常,顺命乐生、鬼神信仰与万物齐一的道家思想,以及包含着《圣经》经文、天堂与救赎教义的基督教文化,都是阎连科“文化小说”的构成要素;阎连科对生命意义的原初追问、对生命韧性和责任担当的赞扬,以及对人类救赎的思考,则使其长篇小说呈现出“圣化小说”的特征。这些美学特质既使其长篇小说内容更为丰厚深刻,也为当代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和新的文化观念。阎连科既接续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继承了沈从文对现代性的怀疑和批判,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书写中国乡土现实,增加了乡土小说内涵广度和深度,拓展了乡土小说创作的路径。既有的研究对阎连科单部或几部长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技巧、人物形象或文体语体进行了论述,但将其十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论述其历时性的变化、揭示其恒定主题的研究却为数极少。这就为本课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叙事学理论、创伤理论、场域理论、怪诞理论、戏仿理论等,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阎连科的长篇小说进行内外部研究,从总体上对其苦难书写进行深度观照,尤其观照其对精神苦难和国人精神状态的挖掘;同时对其长篇小说美学进行分析总结,试图探索阎连科的精神维度及其长篇小说对于当代的独特意义。本论文期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运用创伤理论和场域理论对阎连科的长篇小说进行整体研究,从身体苦难和精神苦难两个方面论述其苦难书写。二、从小说类型学的角度以诗化、文化、圣化三个维度分析阎连科长篇小说的美学特征。三、将阎连科的长篇小说美学特征与小说主题内容融合起来,探讨阎连科长篇小说展现的精神内涵,以期更全面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意义。本论文框架如下:“绪论”部分综述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创作及其获奖情况,展现阎连科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写作资源及其研究现状,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论文框架。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饥饿、残病和死亡三个方面阐述阎连科的身体苦难书写及其意义。第二部分则从权力、伦理道德、民俗禁忌三个场域探讨阎连科的精神写实,探讨压抑中国人精神、造成中国人精神苦难的文化习俗因素。第三部分从小说类型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文化小说和圣化小说三个维度来考察阎连科的长篇小说美学。“结语”部分综上所述,对阎连科长篇小说整体创作进行评价,试图在文学史坐标中对阎连科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给出个人的理解和定位。
【关键词】:阎连科 长篇小说 苦难叙事 神实主义 小说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研究述评8-18
- 一、身体苦难与死亡书写18-31
- (一)阎连科的饥饿书写18-24
- (二)阎连科的残病书写24-28
- (三)阎连科的死亡书写28-31
- 二、灵魂写实与文化创伤31-44
- (一)权力场31-37
- (二)伦理道德场37-40
- (三)民俗禁忌场40-44
- 三、文体创新与小说美学44-76
- (一)诗化小说44-60
- (二)文化小说60-70
- (三)圣化小说70-76
- 结语:阎连科对当代文坛的启示意义76-78
- 参考文献78-84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4-85
- 后记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保亮;;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述[J];名作欣赏;2006年22期
2 李丹梦;;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J];南方文坛;2006年06期
3 王尧;;为信仰写作——阎连科的年月日[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4 李洱;;阎连科的声母[J];南方文坛;2007年05期
5 王晓丽;;论阎连科后期小说的命运悲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阎连科作品学术研讨会[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杨亮;;一个人物,或一个世界——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J];文艺评论;2008年06期
8 阎连科;;魂灵淌血的声响——《阎连科作品集·总序》[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1期
9 董颖;;论阎连科小说中的恶魔性[J];名作欣赏;2008年04期
10 尚莹莹;;“用自己的嗓子唱自己的歌”——访《我与父辈》作者阎连科[J];全国新书目;2009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阎连科;姜广平;;“偶然性比必然性有更多的包容性和震撼力”[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3)[C];2012年
2 王科;;感伤:生存的无奈与生命的荒唐—评《黑猪毛 白猪毛》[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3 阎晶明;;生命之树的疯狂生长——评《受活》[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方周末记者 朝格图;作家阎连科的田园梦[N];南方周末;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曼 整理;阎连科 渴望精神的自由[N];华夏时报;2013年
3 麦西 书评人;阎连科的“糊涂”文学观[N];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田朝晖;阎连科:我就是个地域性作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5 本报记者 何瑞涓;阎连科:我们怎样写小说[N];中国艺术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阎连科:我的写作与我的倔犟[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记者 颜维琦;阎连科新作在“炸裂”中揭开灵魂的真实[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石剑峰;阎连科谈《炸裂志》[N];东方早报;2013年
9 李洱;阎连科的力量[N];北京日报;2004年
10 牧歌;中篇小说之王——阎连科[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红霞;阎连科小说修辞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卫娟;阎连科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柴丹;论阎连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兆彬;论阎连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论阎连科的土地书写[D];苏州大学;2011年
5 丁国锋;阎连科的苦难叙事[D];安徽大学;2013年
6 王晋华;论阎连科的“疼痛写作”[D];西北大学;2013年
7 邢晶;阎连科小说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王媛;阎连科乡土小说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宏伟;阎连科小说创作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红红;论阎连科乡土小说的人性书写[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阎连科长篇小说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