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少数民族帝王,他推行全面汉化政策,使北魏王朝完成了由野蛮到文明的蜕化,赢得了后世的认可。孝文帝在文学上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北魏文学的崛起,正是得益于他的大力提倡、鼓吹和亲自创作,可以说,孝文帝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孝文帝主导的文学相关事件和现存孝文帝诏书、文章、诗歌等作品为对象,结合北魏前期的历史政治环境,综合研究孝文帝的文学成就,以期客观地呈现出孝文帝在文学史上的真实地位和贡献。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理由和研究现状及趋势作了一个研究综述,意在说明论文选题的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孝文帝亲政前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状况,以及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为北魏政权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第二章对孝文帝思想渊源进行考察,特别是其祖母文明冯太后对他的影响。重点讨论孝文帝汉化思想的渊源。第三章对孝文帝文学活动进行分析。本章分为五节,分别从孝文帝对文士的重用、孝文帝主导的文学活动、孝文帝自作文、孝文帝文学鉴赏活动以及南朝借书等方面加以探讨。孝文帝的这些活动,为促进鲜卑贵族的文士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章是对孝文帝的诏书进行分类讨论、定性分析,展开细致的研究,共分三节。第一节对孝文帝诏书的具体研究范围做了界定,说明研究对象为孝文帝太和十年之后所作诏书。第二节将所研究的202篇诏书分为八类,分别加以概述。第三节重点研究诏书的文学性,同时也通过对比指出孝文帝自拟诏书的独特性。第五章是对孝文帝现存的《吊殷比干文》《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祭嵩高山文》等诗文作品进行研究。这些兼政治功用性和文学审美性于一体的文章,显示出孝文帝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力。小结部分是在全文对孝文帝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其在文坛的独特性,并且通过后世在文学上对孝文帝的认可来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外,附录一和附录二是对孝文帝诏书中引书、引典统计归纳的表格,以便更直观地展现出孝文帝深厚的儒学、文学修养;附录三则是针对《全后魏文》和《北魏佚书考》所辑录的《卢昶使江南诏》的创作时间存在差异的考证;附录四是孝文帝太和十年后诏书篇目的列举。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对孝文帝的研究由其政治性意义的挖掘转向文学成就的探索。结合孝文帝所处时代的独特性、孝文帝作为帝王的独特性、孝文帝作为文学家的独特性来研究探讨孝文帝作品(诏书、诗文)的独特性,得出孝文帝文学成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的观点。其中,后者是孝文帝超越时代和群侪的关键。因此,对孝文帝创作上的情感性格、思想特点的研究也是本文研究的特色。
【关键词】:孝文帝 文学 诏书 其他诗文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5
- 第一章 孝文帝与北魏政坛15-21
- 第一节 北魏开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国家状况15-18
- 一、政治方面15-16
- 二、经济方面16-17
- 三、文化方面17-18
- 第二节 孝文帝汉化改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18-21
- 第二章 孝文帝思想渊源21-27
- 第一节 孝文帝思想的家传渊源21-25
- 第二节 冯太后的影响25-27
- 第三章 孝文帝文学活动27-40
- 第一节 对文士的重用27-31
- 第二节 主导的文学活动31-33
- 第三节 文学创作活动33-35
- 第四节 文学鉴赏活动35-37
- 第五节 南朝借书37-40
- 第四章 孝文帝诏书40-62
- 第一节 诏书界定40-41
- 第二节 诏书分类41-49
- 一、革新制度类42-43
- 二、体恤民情类43-44
- 三、边属政策类44-45
- 四、任命礼遇类45
- 五、宗室相处类45-46
- 六、赏谥惩刑类46-47
- 七、议答僚属类47-48
- 八、礼尊佛教类48-49
- 第三节 诏书文学性49-62
- 一、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50-58
- 二、文质兼行的行文风格58-60
- 三、威慈并重的语言特色60-61
- 四、自拟诏书的独特性61-62
- 第五章 其他诗文62-74
- 第一节 《吊殷比干文》62-67
- 第二节 《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67-71
- 第三节 《祭嵩高山文》及其他71-74
- 结语 孝文帝的文学地位74-78
- 附录一:孝文帝诏书引书一览表78-85
- 附录二:孝文帝诏书典故一览表85-90
- 附录三:《卢昶使江南诏》时间考90-93
- 附录四:孝文帝太和十年后诏书篇目列举93-95
- 参考文献95-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00-101
- 致谢101-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松;;《魏书》校勘札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3期
2 罗新本;《魏书》、《陈书》勘误二则[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东波;《魏书》《通鉴·梁纪》勘误各一则[J];中国史研究;2002年04期
4 黄征;《魏书》俗语词辑释[J];语文研究;2003年02期
5 张莉;;《魏书》编撰性质考论[J];晋阳学刊;2006年01期
6 马艳辉;;论《魏书》史论的特点及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4期
7 李晓明;;傅玄《魏书》蠡考[J];文献;2007年03期
8 王昭义;;隋朝重修《魏书》述略[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常志伟;;《魏书》点校献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曾晓梅;;《魏书》校正——以碑刻为材料[J];北方文物;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栾继生;;大兴安岭嘎仙洞北魏石室祝文与《魏书》史料辨疑[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高贤栋;;《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辨析[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新海;;北魏初期的都城——平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 李传印邋陈得媛;《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李叶花;魏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3 何星亮;创新的概念和形式[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河;北魏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哲坤;国图藏公文纸本《魏书》纸背所见元肃政廉访司职责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陶华荣;论慕容诸燕降臣与北魏的合作与对抗[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艳丽;北魏恤政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云洁;《南北史考索》北魏史料补正[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姚立伟;北魏宦官与皇权之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6 程建华;《北史》编纂研究—兼与《魏书》的比较[D];河北大学;2016年
7 关岩岩;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房祥美;墓志所见北魏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必新;《魏书》“秽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闫爱萍;王沈《魏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