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明代中期题画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9:40
【摘要】:题画词历来被视作题跋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小的分支,但于明清词学研究来说,题画词有其极为特殊研究价值,即题画词的产生与传播与当时词坛、画坛的审美风气有重要联系。于词学研究而言,宋元题画词的研究十多年前就已开始,近三年来清初题画词的研究也逐渐风生水起,而明代题画词的研究应该补入其中。本文以明代成化至嘉靖间的题画词为研究对象,首先,发现该时期的题画词在由宋至明的题画词发展史上,出现突增的现象,即明中期题画词总量为前代所有题画词总量之和。其次,明代中期的题画词作品产生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该时期题画词一半以上的作者及作品产生于“吴中地区”,这与明词研究中的“词学吴中”的主流认识有很强的关联性,对认识明词,尤其是明中期的词学生态有积极意义。其三,明中期的题画词在题材、用调、创作方式等方面所反映出的词风与明中期词坛所流行的模拟《草堂诗余》的“花草词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明中期的题画词,也能清晰地看出《草堂诗余》《花间集》所推举的婉约词的审美风致在题画词创作中的影响。虽然题画词只是词创作中的一类题材,但由于明代中期是中国书画发展史上一个活跃的时期,书画的创作、品鉴、交易及传播等对当时的各种文艺形式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故从书画的视角出发,去审视早前被普遍认为的“词亡于明”“明词中衰”等明词研究观念,是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本文在考察明中期的题画词创作的基本要素的前提下,认为明代中期的词学处于一个产生嬗变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中,词的诗化、曲化现象非常明显,长调和组词的大量使用,以及词的写作范围甚至延伸到了通俗小说、传奇杂剧、文言小说等多个俗文学体裁的写作中去,故而词的叙事性也在逐步增强中。词发展到明中期,在审美标准的选择上,可谓是一次大规模地无意识地重返唐五代北宋的词风,对南宋及元代较为盛行的以姜夔、张炎等为代表的骚雅词风的反拨。总之,通过明中期题画词的研究,一方面弥补了题画词研究中独缺明代的遗憾;一方面也是对“明词中变”一观念补充说明。不管是是题画词的研究还是对明词的研究而言,都具有补前人研究之缺的作用。对我们今天在文化的视域中看待词体的发展有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学位授予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晔;;关于明词研究新体系之建构前提的思考[J];文学遗产;2015年01期

2 王靖懿;;明代词学体系的开拓与建构——评张仲谋教授新著《明代词学通论》[J];词学;2014年01期

3 周明初;彭志;;日本所藏稀见明词续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王晓骊;;题画词与书画传播[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苗贵松;;明清题画文学文献要籍叙录——兼论现代题画文学研究始自中国学者[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徐邦达;;题款的沿革[J];中国书画;2011年05期

7 陈雪军;;论环太湖流域郡邑词派词学思想的多元互补与演化融合[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8 周明初;叶晔;;《全明词》新补15家59首[J];阅江学刊;2010年02期

9 周明初;叶晔;;《全明词》新补12家45首[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夏志颖;;论“填词图”及其词学史意义[J];文学遗产;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劲松;明代词学通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靖懿;明词特色及其历史生成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郑海涛;明代词坛与词风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余意;“词学吴中”与明代词学之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磊;陈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汪涤;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邢伟伟;清顺康时期的题画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2 卢婷婷;明代题仕女画诗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3 唐玉雄;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之演进及指向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4 王炜;元代题画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文治;宋代题画词论说[D];河北大学;2005年

6 李栋;试论“吴门画派”[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贺文荣;唐代题画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00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00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9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