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梁实秋《雅舍小品》文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19:36
【摘要】:《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散文代表作,它的文体属于现代白话小品文。从文体学角度观察,《雅舍小品》语言表面层的语体、文本肌理层的体格和审美底蕴层的体性分别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另外,《雅舍小品》的文体不仅对中国传统文言小品有所继承,也对现代白话小品有所发展,这奠定了梁实秋在小品文发展史上的独特位置。从文体学视角对《雅舍小品》进行多层次的系统化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雅舍小品》的文体之美。论文第一章是对《雅舍小品》的文体特色作详细的梳理。该章旨在深入挖掘《雅舍小品》语言表面层的语体特点、文本肌理层的体格特点和审美底蕴层的体性特点,具体包括文白融合的语言、参差有致的节奏、雅化俗常的创作方法、章法井然的布局手法、士大夫式的文化趣味和雍容豁达的幽默美学。三个层次帮助建立《雅舍小品》的文体体系,六个方向较为细致地展现了《雅舍小品》的文体特色。论文第二章是对《雅舍小品》文体创作准则的研究。《雅舍小品》的创作过程受到梁实秋本人特有的“梁氏古典”的文学观、以人为本的文学本质论和割爱的创作论三重影响。“梁氏古典”的文学观使《雅舍小品》呈现出继古的态度、崇理的倾向和尚新的特点,以人为本的文学本质论则要求《雅舍小品》始终以人性为创作的主旨,割爱的创作论帮助《雅舍小品》形成相对完美的文体效果。这三个方面在《雅舍小品》文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规范作用。论文第三章是对《雅舍小品》的文体学意义进行探讨。《雅舍小品》对中国传统文言小品的杰出代表晚明小品有诸多继承之处,比如“尺幅有千里之势”的篇幅特点、“率尔而作,轻松随意”的题材特点以及“因小而见大,婉而多趣”的表达特点,另外《雅舍小品》对现代白话小品文也有丰富和发展,这一章节是以更高的视野观察《雅舍小品》的文体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海兵;;冬日访雅舍[J];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02期

2 李佑生;;“东篱雅舍”小记[J];教师博览;2007年02期

3 钮丽云;;似家似奇:“雅舍”之“雅”——读“雅舍”心得一二[J];江苏教育;2012年Z1期

4 李利琴;;雅舍:一个漂泊的意象[J];中学语文;2019年13期

5 王太生;;樱桃雅舍帖[J];意林;2019年17期

6 潘云贵;;心里有灯,前方有路[J];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12期

7 李润龙;;读《雅舍小品》有感[J];第二课堂(B);2016年12期

8 许慕其;;淡雅从容处世间,自铸清奇瑰丽文——读梁实秋《雅舍》[J];作文与考试;2017年Z2期

9 秋宓;;很实在,不飘[J];茶道;2017年05期

10 秋宓;;很细,很安静[J];茶道;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微;;海天云树忆良涛——自《墨oヂバJ橥肌匪灯餥A];《天一阁文丛》第八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子;雅舍秋郎[N];兵团日报(汉);2019年

2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一方雅舍传文脉[N];光明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马超;“人文雅舍”中的“公能”情怀[N];光明日报;2016年

4 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毕亮;最忆是雅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5 张俊良;雅舍为门窗装上“遥控器”[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倪凤友;广州历德雅舍欲树国际典范[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7 嘉木;实秋的《雅舍》与“雅舍”的实秋[N];吉林日报;2000年

8 阿福;修复雅舍为北碚增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温海宇;重读《雅舍小品》[N];北京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郑敏芝 魏宁;雅舍万间 诗意安居[N];徐州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亚娟;梁实秋《雅舍小品》文体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2 刘玉婷;“性灵观”和“雅舍精神”[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高丽丽;论梁实秋的休闲观念及《雅舍小品》的休闲特质[D];青岛大学;2008年

4 刘荣荣;梁实秋《雅舍小品》中幽默的翻译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5 薛进;论梁实秋及其《雅舍小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威;抗战时期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郭智洋;间接书写:抗战文学的另一种表达[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高丽花;梁实秋幽默散文的雅致美[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麻尧宾;梁实秋小品文艺术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杨洋;梁实秋编辑实践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01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01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8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