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抗战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07:08
【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为了宣传抗战,诗人们采取了“朗读”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抗战选择并成就了诗歌朗诵运动。这是抗战时期诗歌朗诵运动兴起的现实依据。但战前也已经有诗歌朗诵活动了,研究抗战期间的诗歌朗诵运动,我们有必有梳理战前的诗歌朗诵活动即新诗读诗会。要把握住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武汉是这一运动的策源地。这一运动从一爆发便迅速传播到广州、桂林、香港、昆明等国统区中心城市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近年来,抗战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开始受到关注,但仍然留有相当的研究空间。为了促进诗歌朗诵运动的深入开展,使诗歌更好地为抗战服务,诗人们对诗歌朗诵这一形式在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诗歌朗诵的理论在抗战时期得到繁荣,它涉及到诗歌朗诵的类型及技巧等。诗歌朗诵理论的一些观点也已经触及到了“声音诗学”。徐迟与洪深等是这一时期朗诵诗的理论家。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宣传与教化作用,诗人们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创作朗诵诗,使朗诵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显现出别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和抗战时期对诗歌朗诵运动的评价有直接的关联。抗战时期兴起的诗歌朗诵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本论文通过梳理抗战时期诗歌朗诵运动的相关史料,致力于呈现抗战时期诗歌朗诵运动兴起的原因、开展的经过、取得的成果等,并结合建国后的诗歌朗诵活动来关照抗战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的大众化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源;;中国抗战诗歌研究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巫洪亮;;“可听”文本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以“十七年”朗诵诗与诗朗诵为中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3 许霆;;20世纪新诗大众化运动反思论[J];江汉学术;2013年06期

4 李光荣;;新诗社及其朗诵诗目标的确立[J];抗战文化研究;2013年00期

5 郑成志;;从“唱”到“说”——论朱自清新诗音乐性观念的转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耿殿龙;;延安的“街头诗运动”[J];文史精华;2013年04期

7 刘慧珍;;传播学视阈下的抗战朗诵诗[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吴开晋;;高兰先生朗诵诗与教学研究及其人格精神[J];文史哲;2011年05期

9 于晓磊;;上世纪20至40年代新诗朗诵与新诗语言的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郑东辉;;论郭小川、贺敬之对朗诵诗的贡献[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巫洪亮;“十七年”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琳;回归历史的本真[D];兰州大学;2008年

3 邓晓成;现代性视域中的大众化诗潮:1917-1949[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石艳霞;论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蕊;光未然抗战歌诗创作论[D];西南大学;2016年

3 陈海燕;全面抗战时期的抗战诗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4 朱基钗;论抗战期间的朗诵诗运动[D];北京大学;2013年

5 徐小峰;传播视域中大后方抗战诗歌的大众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祁培;论艾青的诗风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元武;解放区诗歌论纲[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25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25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8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