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席慕蓉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21:04
【摘要】:席慕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最受欢迎的女诗人之一,她用笔写出爱情,写出乡愁,写出人生,写出悲欢。从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到散文集《金色的马鞍》《人间烟火》,从诗句“渡口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她的创作从台湾传到大陆乃至传遍整个华人文化圈。她“无意诗而诗成”,以一笔又一笔惊人的数字刷新了中国当代诗坛的销售记录,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席慕蓉现象”。本文主要以1980年代发生在台湾的“席慕蓉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三个方面考察席慕蓉诗歌的创作、出版、发行、受众阅读、社会反馈等一系列生产和消费环节,揭示文学现象产生过程中的复杂因素、机制和奥秘。一、文学生产。文学生产是作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把以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成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本文主要考察1980年代席慕蓉的文学生产与其所关涉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并以1980年代席慕蓉的畅销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为个案,分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席慕蓉创作题材的聚焦,以及她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立场、价值取向介入文学生产的。二、文学传播。文学传播是与文学起源同步的、古已有之的现象,它是文学的动力,也是文学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1980年代,当代传播媒介亦开始介入包括阅读在内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从理论到实践考察在席慕蓉文化轰动效应的产生过程中,文化出版与大众传媒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维度。三、文学接受。文学接受者分为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本文主要从一般读者的阅读反应与批评家的评论为视角切入,研究其创作产生的文化轰动效应,以考察席慕蓉的创作对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回应,剖析以“席慕蓉现象”为承载的公众美学体系的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5
本文编号:2642652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立群;刘晓丽;;当代诗歌史上被忽视的两个热点“现象”[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赵炜;;“席慕蓉现象”析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江问渔 ,何亚子 ,梁伊人;“席慕蓉热”三人谈[J];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03期
4 韦晓瑛;“港台文学热”探[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0年00期
5 沙鸥;有感于“席慕蓉现象”[J];当代文坛;199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明;1949大陆迁台作家的怀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萨日古拉;论席慕蓉散文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萨楚荣贵;草原题材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雯雯;席慕蓉诗歌韵律及其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红梅;论席慕蓉的爱情诗[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洁;论席慕蓉绘画对其诗文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6 赵善华;席慕蓉散文研究[D];华侨大学;2010年
7 王亚然;试论席慕蓉诗文的民族特性及汉文化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8 辛艳;把岁月沉淀的美镌刻成永恒[D];青岛大学;2009年
9 曾苗;试论席慕容的爱情诗[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温瑜;席慕容诗歌的语言风格解读[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2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4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