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咏屈辞赋”,是指屈原以后,古代文士所作以追悼、咏叹屈原身世遭遇和精神人格为主要内容的辞赋,也包括那些模仿楚辞形式并且在内容上与屈原相关的拟骚作品。本文以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咏屈辞赋”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立足于文本,结合作家身世经历、思想背景以及创作心理等方面,对具体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艺术分析,诸如咏屈辞赋对屈原之死的评价、对屈原精神的咏赞和对屈骚艺术的传承,以及咏屈辞赋作者对个人仕途命运的思考等;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汉魏六朝咏屈辞赋创作的总体风貌、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咏屈辞赋创作的影响。本文共包括绪论和五章正文:绪论界定了“咏屈辞赋”概念及本文研究范围,对二十世纪以来汉魏六朝咏屈辞赋的研究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评述,并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一章“两汉的吊屈悼骚辞赋”。论述贾谊的《吊屈原赋》与《惜誓》,东方朔的《七谏》,扬雄“摭《离骚》而反之”的《反离骚》,以及东汉梁竦感悼屈原“以非辜沉身”所作的《悼骚赋》等一系列吊屈悼骚赋。这些作品,或借追伤屈原以“自喻”,或因伤愍屈原而“为之作解”,都或显或隐地抒写了对屈原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情绪,并开创了文学史上咏屈这类辞赋题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章“楚辞章句所载'承九立义'的两汉拟骚咏屈辞”。具体解读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三篇拟“九体”辞赋,分析它们各自的价值特点:《九怀》作为汉代第一篇拟“九”之作,仿《楚辞·九歌》的句法形式、比兴手法和语言表现,在“追愍”屈原的同时也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颇有创新意义。对此,后世文人如西晋陆云有《九怀》“极佳”之评、清人顾景星还模拟《九怀》而作《释怀九章》;《九叹》长达四千五百余字,内容也较丰富。作者全面叹述屈原一生的行事经历,具有既“代屈原之意”以述其志又“颇露身世之感”的双重意蕴。在艺术上,除明显模拟《离骚》《九章》《远游》等作品的内容、文句之外,又往往因古鉴今、比兴并用,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人物事类也十分丰富,均非其他一般拟骚辞赋所能及;《九思》则是一篇以悼伤屈原为情感主题的作品,在结构上模拟《九章》,在语言形式上则拟仿《九歌》,艺术上继承《楚辞》的比兴象征手法,尤其擅于以草木、虫鱼、鸟兽象征社会政治情况,很有特色。而宋人朱熹等贬斥“三九”为“无病呻吟”,实乃有失公允。第三章“魏晋六朝的咏屈辞赋”,论述此期今存的三篇咏屈辞赋。曹植“触类而作”的《九愁赋》以叹述屈原的仕途不幸为中心,集中抒写了屈原内心极其悲怨、愤激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借此暗喻自身惨淡的现实处境和满腹的愁思,此赋极写愁思之深、之广、之浓,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西晋陆云追愍屈原而述的《九愍》,是“以其情而玩其辞”,在体裁形式上模拟屈辞《九章》、继承汉人拟“九体”的吊屈传统,在表达内容上主要抒写屈原遭馋被放的经历和郁愤不平之情,表达哀悯屈原的诚挚情怀,同时也寄托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文士幽怨,整个赋篇充满了迁逝之感与生命之悲;南朝宋颜延之“道经汨潭,敬祭故楚三闾大夫之灵”所作的《祭屈原文》,则对自我情感的渗透十分克制,而文风庄重沉郁,多是致奠屈原之意。第四章“汉魏六朝咏屈辞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首先,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六朝咏屈辞赋总体上是在模拟中创新:(1)以“祖述楚辞”为基础开创“吊屈、悼骚”的“拟骚”赋体,在辞赋体制上具有创新意义;(2)继承了楚骚的“发愤以抒情”传统,书写悲愁愤怨之情,从题材内容方面确立“代言”与“自谕”重叠的书写范式;(3)在艺术形式上普遍地拟取骚词楚语、袭用骚体标志性的词语“兮”字入赋,并延续楚骚“香草美人”比兴象征传统,风格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楚骚风韵,且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其次,汉魏六朝咏屈辞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吊屈”辞赋与“拟九体”的影响最为深广,这类作品代代有作,已经成为辞赋史和文学史上很有特色的一种文学现象和一份值得关注的遗产。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婕;;从历史角度看扬雄《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0期
2 宫婕;;《反离骚》“綦”字考释与文学解读[J];文艺评论;2015年08期
3 徐涓;;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朱晓海;;论贾谊《吊屈原文》[J];文学遗产;2013年05期
5 潘超;;汉初“士”精神世界的新变——再读《吊屈原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彭丹华;;越南使者咏屈原诗三十首校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7 李晓黎;;“九”体商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高胜利;;贾谊《吊屈原赋》的文学价值及文化意蕴考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李晓黎;;历代“九”体作品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赵乖勋;;再论扬雄《反离骚》[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春香;东方朔及其文学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阿荣;东方朔人格与作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袁媛;东方朔及其作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钟桃;曹植辞赋创作心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文江;唐代咏屈原诗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5 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芳;《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浩;略论汉代文人对屈原的接受[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米建喜;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方宏龙;东方朔及其辞赋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胡春润;东方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643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4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