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崇高”与“世俗”—“盘峰诗会”与中国当代诗歌的精神走向

发布时间:2020-05-03 16:58
【摘要】:中国当代诗歌一直都是流变的,它曾崛起,亦曾失落;曾晦涩,亦曾敞亮,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当代诗歌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精神脉络,那么“盘峰诗会”显然是这一精神走向正式分野的节点。这次诗会以论争的形式直接促进了双方精神立场的对立,彼此在寻找对方漏洞的同时也势必促进自身立场的反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诗歌精神的重新凝聚与提升。本文旨在梳理“盘峰诗会,,”“过去”、“此刻”与“未来”的发展脉络,以其为当代诗歌精神分流的节点,以整个90年代诗歌的历史与新世纪诗歌发展的向度为区间,以“崇高”与“世俗”两个精神趋向为切入点,采用离心发散式方法综合研究“盘峰诗会”前后的诗作和诗歌评论,并尝试考察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精神走向。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基本思路,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梳理“盘峰诗会”研究现状。第一章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推动两个方面探析“崇高”与“世俗”两种精神缘起与吁求的历程与状况,指出“盘峰诗会”正式确立了“崇高”与“世俗”两种精神趋向的分野。第二章立足于“知识分子写作”精神的具体呈现,着重从“知识分子写作”的创作心态和诗歌文本这两方面观照“知识分子写作”“崇高”精神的流变,以此突出“知识分子写作”趋向“崇高”精神的动态发展,深入诗人复杂心态体察其精神流向的变化。第三章从“民间写作”、“超越与还原”的创作心态来探究“民间写作”发展过程中“世俗”精神所发生的流变。由对“民间写作”的典型代表韩东和于坚的诗歌文本分析入手,在作品解读过程中探析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群体性精神特质,从而更全面、细致地把握“民间写作”“世俗”精神的流向。本文通过审视“盘峰诗会”前诗歌精神的曲折伸展和诗会后两种诗歌精神走向趋于“崇高”和“世俗”的总体趋势,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研究内容,也折射出诗歌精神在商业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流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明;;不可能的三驾马车——试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源起与建构[J];文艺争鸣;2013年12期

2 罗振亚;;“后现代”路上的孤绝探险——1990年代伊沙诗歌论[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3 王晓渔;;当代诗歌场域中“学院派诗歌”若干状况——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纷争的回顾与解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家新;;“从内部来承担诗歌”——答一位青年诗人[J];上海文学;2009年01期

5 刘春;;“知识分子写作”五诗人批评[J];南方文坛;2008年02期

6 吴培显;;“解放人”:第三代诗的内在精神追求及其建构意义[J];扬子江评论;2007年02期

7 吴井泉;;平衡与生长:中国先锋诗歌的文化走向[J];文艺评论;2006年03期

8 袁玉敏;“失去平静后”的一场内战——论90年代诗歌的“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J];当代文坛;2003年06期

9 罗振亚,周敬山;先锋诗的"多事之秋":世纪末的论争和分化[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10 张彩虹;诗意裁判—世纪末诗坛论争析疑[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爱梅;王家新诗歌创作转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付衍清;聚沙成塔的乌托邦[D];厦门大学;2008年

3 徐依成;颉颃与共振[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立峰;身份焦虑抑或诗学焦虑[D];厦门大学;2006年

5 房芳;世纪末文坛的“民间”与“知识分子”论争[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7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47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