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安顺屯堡“杨家将”地戏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10:43
【摘要】:“杨家将”系列地戏文本是指在黔中安顺地区屯堡村落中村民艺人以小说《杨家将演义》以及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为蓝本进行编撰的地戏唱本。“杨家将”地戏文本是经过加工再创作的民间文学题材的衍变和发展。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出演“杨家将”系列地戏的村落较多,演出频率较高,且“杨家将”地戏文本属于多剧本的特殊情况。“杨家将”故事源远流长,没有被历史的长河冲淡,且在“杨家将”地戏文本中被赋予了“杨家将”传说中的思想,与屯堡人的世界观与家庭教育相符,在屯堡社区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学界对“杨家将”的研究较多,对地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研究也明显增多,但“杨家将”地戏文本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缺乏详细系统完整的研究,与故事流传在民间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相符。本文从“杨家将”地戏文本入手,归纳了其生存现状、流传分布、主要情节、艺术形式等,探析“杨家将”地戏为何流传至今的原因,以及存在价值。通过对杨家将小说的研究,提出了其主要有两个流传版本,并分析了两个版本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对“杨家将”地戏文本进行了剖析,将杨家将小说与“杨家将”地戏文本进行比较。最后,在对“杨家将”地戏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和理论探讨之后,本文还专门就产生异同的原因以及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以及文本价值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整理相关研究现状,分析选题缘由;第二部分是“杨家将”地戏文本的概述,从其生存现状、流传分布、主要情节、演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探析其流传至今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杨家将”地戏文本与小说比较研究,从杨家将的传播入手,归纳现流传的两个杨家将小说版本,从内容上对其进行整理,从作者、创作目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再将地戏文本与小说进行比较,找出继承与发展,着重探析发展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分析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从文艺美学角度赏析“杨家将”地戏文本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第五部分是补充分析周边少数民族地戏的现状,以及在地戏进入非遗视野后的变化,突出“杨家将”地戏文本的价值。“杨家将”地戏文本流传至今,以《杨家将演义》小说以及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为蓝本再创作,在原有的故事情节框架上进行了取舍和增添,在内容上既有发展也有继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情节、丰富了内容,体现了屯堡人的审美趣味,在屯堡社会中影响深远,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无论是对其思想内容上深层理解,还是对其文本价值逐步挖掘,都值得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图文】:

分布图,杨家将,手绘,分布图


(图 1 笔者整理手绘“杨家将”地戏分布图)从上图可以看到:“杨家将”地戏主要集中在安顺地区,东南均有分布,东边以周官屯、刘官屯一带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南边以蔡官为中心零散散开。笔者再将范增如先生在 2015 年绘制的明代安顺屯堡分布图①整理如下:

杨家将,数量统计,文本,安顺市


(图 2 “杨家将”地戏文本数量统计图)结合上图,以及查阅、整理上世纪 80 年代的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加上笔者的田野调查,整理“杨家将”地戏文本的分布主要如下:剧目 流传乡镇 序号初下河东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许官村 1八虎闯幽州(杨家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毛其村 1贵州省清镇市中八乡 2安顺平坝区夏云镇老鸡场村 3安顺市平坝区羊昌乡猫场村 4安顺平坝区大坝村 5安顺西秀区蔡官镇马官屯 6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新场村 7二下边关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 1安顺市平坝县白云镇马硐村 2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二官村 3安顺市西秀区龙宫镇蔡官村 1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林哨村 2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宏敏;;在美术教学中研究与制作地戏面具[J];贵州教育;2017年09期

2 张馨予;;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文化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8期

3 郭彦鑫;;地戏仪式中的逐除内涵[J];大众文艺;2017年02期

4 复达;;弹胡噼噼跳[J];青岛文学;2017年02期

5 肖可;;从布依族地戏的分布看布依—汉的文化接触[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陈玉平;;贵州布依族地戏[J];中华艺术论丛;2009年00期

7 徐新建;;安顺“地戏”与傩文化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08期

8 李昌礼;;贵州地戏形成时间新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01期

9 吴电雷;兰桂;;近三十年贵州地戏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陈凡;;地戏文化扩展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董武诚;;安顺地戏商品化影响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吕燕平;;原生态文化流变因子探讨——对屯堡女子地戏的人类学思考[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3 秦发忠;;原生态屯堡地戏的近代发展与变迁[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4 庹修明;;中国古代军旅祭祀遗韵——屯堡地戏[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5 吴晓萍;杨文谢;;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黔中族群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何平;;安顺地戏[A];中国演员(2015年第2期总第44期)[C];2015年

7 王勇;吴晓萍;;浅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天龙屯堡为例[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秀鸾;安顺屯堡地戏大赛展示戏剧活化石魅力[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省民协;布依族地戏赴日交流[N];贵州民族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烁;急需拯救的地戏“活化石”[N];贵阳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殷新宇;屯堡地戏有传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杜再江;大寨地戏:在庄重中回归乡土[N];贵州民族报;2009年

6 田茂昌;濒临消逝的土家族地戏[N];铜仁日报;2007年

7 彭波;屯堡地戏600年[N];西部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宏宇;学的不会,看的不懂[N];南方周末;2010年

9 蒋兴华;初识地戏面具[N];贵州政协报;2005年

10 叶辛;地戏的脸子和面具[N];解放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忠松;边缘存续[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斌;守望的距离——黔中屯堡的历史与文化观察[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粒;“屯堡地戏之关羽”创作报告[D];贵州民族大学;2019年

2 杨晓;安顺屯堡“杨家将”地戏文本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年

3 郭彦鑫;节日演剧视野下安顺屯堡地戏的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

4 王s,

本文编号:2651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1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