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彭年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7:36
【摘要】:黄彭年是晚清时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与地方志编纂学家,同时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他虽然身处在宋诗派与桐城派大为盛行的清代中晚期,但从其朴实无华的诗风与充满气势的文风中可以看出,其诗文风格与当时文坛主流所倡导的创作主张有很大不同。黄彭年才华横溢,但对于他的文学成就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关于黄彭年文学作品的单篇论文和学者专著都并不丰富,因而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其诗文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与其自身成长经历,尝试对黄彭年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重点关注其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其诗文的历史定位。黄彭年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深受家庭、游历、交友以及自身儒学思想的影响。在家庭方面,有着伯父与父亲刻苦读书、勇于任事的榜样,以及母亲严格的督促,使他养成了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有了对劳苦大众的真挚同情。半生游历带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的素材与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一生交友促进了他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朋友论辩促进了他对于学术问题的阐发。长于黔中,使他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治学观念,能够摆脱时代桎梏,得以不专奉程朱,不拘一端,促进了他对于各类文体的兼收并蓄。有了上述因素的合力影响,使得黄彭年在诗文创作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诗歌通俗易懂、语句清新,迥然不同于当时盛行的主张以学问入诗的宋诗派;其散文风格则不拘“义法”、重视气势、善用排比,形成了类似《孟子》般的雄辩文风。在与桐城派的关系上,黄彭年公然质疑桐城派的选文标准,公开反对桐城派最重要的创作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在诗风与文风上不同于时代的艺术风格。黄彭年生长于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阶段,尽管在整个清代文学发展史上文名不显,他本人也并没有在文学领域中非常突出的理论建树,但他却以自己“感fB触物,吟咏性情”的诗歌创作主张,与自己通俗易懂,“无僻事、难字”的诗歌创作实践,以自己不拘于桐城“义法”而形成的雄辩文风,从而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上承晚明,下启新风,标举了自我价值,反击了载道派的创作思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后来者,为实现由古典文学走向现代文学,完成这一跨时代的转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55813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洪成;李占萍;;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失落——保定莲池书院个案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白雪华;;黄彭年评张裕钊《金山江天寺记》[J];文学遗产;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美生;;论桐城派与程朱理学[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君;张裕钊诗文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张湘君;清代宋诗派及宋诗学的生成与发展[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5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