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诗文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9:18
【摘要】:傅山(1607-1684),原名傅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楻、颜元一起,曾被称为“清初六大师”①,而在十七.世纪的北方文化圈中,傅山更具有标志性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明末清初山西学术思想的领军人物,傅山将晋文化推向黄金发展期。董其恕《读傅道翁先生诗》中言“先生我晋第一流人物”。②傅山卓越的学术思想引人瞩目,他在诗文理论批评方面也有独特的造诣。傅山随时随处都有诗文理论的发表,在其《霜红龛集》的论文、杂著、杂记、书信和诗、赋之中,比比皆是。这些理论带有明清易代之际的鲜明色彩,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风云变幻的学术思潮,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傅山极具个性,他以“异端”自居,提出了不少富有创新色彩的理论主张。本文以《霜红龛集》为主要研究文本,从明末清初的文学理论思潮及山西的独特地域文化中把握傅山诗文理论的特点,体悟傅山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状态,力图还原一个特殊时代中的诗文理论建构与发展体系。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明清时期的诗文理论为依据,以傅山的多重身份为切入点,以山西地域性文化为影响因素,构建傅山诗文理论的现实背景。第一节重点体现晚明多元化学术思潮向清初同一性的嬗变,并突出“复古”与“求真”两大主线,为傅山的诗文理论提供背景支撑。第二节集中阐述傅山由明入清后身份的转变,主要对他的文人身份、名士身份、遗民身份进行分析。从傅山不同身份中把握其诗文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和统一性。第三节重点阐述山西地域性文化对傅山其人及其诗文理论的影响,从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等方面突出山西地域性文化特征。第二章以“复古”为主线,将傅山有关“复古”的诗歌理论串联起来。从傅山对复古派理论的发展及批评中,阐明傅山自身的文学理论主张。本章主要论述傅山对复古派“格调说”、“妙悟说”、“以气论诗”等主张的看法,把握傅山文学思想的继承性、批判性与反思性,着重表现傅山的文化反思。第三章以“求真”为主线,将傅山有关“求真”的诗歌理论串联起来。本章主要围绕傅山的“求真观”、“尚奇观”、“丑拙观”、“雅俗观”进行论述,突出傅山理论主张的独特性、反叛性与创新性。在论述过程中,将傅山与同时期其他诗人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进行横向比较,更为清晰地反映傅山诗文理论主张的与众不同之处,重点表现傅山的文化坚守。第四章主要论述傅山的文论主张。第一节结合山西地域性文化特点,对傅山所提出的“东南之文”与“西北之文”进行辨析,从对比中阐明傅山的思想理论。第二节对傅山有关“文章风格多样化”的主张进行分析,表现傅山对文学本质的重视与回归。第五章围绕傅山诗文理论中的矛盾性及价值意义进行重点论述。第一节主要总结傅山诗文理论的内在矛盾性,表现傅山思想的挣扎与理论的冲突,力图还原傅山真实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第二节结合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对傅山诗文理论的价值意义进行阐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6242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杰玲;;“影响的焦虑”:谈傅山诗作[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高莲莲;;论傅山诗歌“古朴奇拙”的艺术风格[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降大任;;傅山的反常之论[J];晋阳学刊;2007年02期
4 时志明;;论明末清初晋中遗民诗人傅山的山水诗[J];齐鲁学刊;2006年06期
5 李国涛;傅山的萧瑟[J];名作欣赏;2002年01期
6 张兵;论清初遗民诗群创作的主题取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张兵;清初遗民诗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与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张兵;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秦晓虹;《霜红龛集》诗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丹凤;傅山及其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金波;傅山“尚奇”艺术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毅;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D];北京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2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62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