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与建安五言诗悲情主题比较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素安;;论《古诗十九首》士人的悲态心理[J];文艺评论;2016年08期
2 赵红;;论悲情在建安文学中的体现[J];高考(综合版);2015年09期
3 刘运好;;论经学与魏晋诗学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3期
4 李金梅;;论建安七子诗歌的悲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04期
5 梁梅;;《古诗十九首》与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刘运好;;论魏晋经学与审美范式的关系[J];浙江学刊;2014年05期
7 马晨雪;;《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J];名作欣赏;2014年27期
8 李晓华;;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试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以悲为美”[J];运城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袁蕾;;《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4期
10 张卓群;;从意象的继承上看《古诗十九首》对曹植诗歌的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琼琼;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施建军;建安文学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毕林林;建安诗坛“五言腾踊”现象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妍妍;汉魏之际诗歌的尚悲情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海丹;汉魏之际“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朱逸菲;建安诗歌生命意识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隋雨竹;论建安诗歌中的尚悲风格[D];延边大学;2007年
6 刘冬妍;论魏晋时代的悲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吕艳;王粲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8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68260.html